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全国不同地区放射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基地学员的一般情况和培训项目执行频率的差异,为进一步提升住培过程的标准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08家国家首批放射科住培基地的1 188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其一般情况和培训项目执行频率的差异,采用行列表χ2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进一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参与调查的学员中不同地区学员的年龄(F=6.31,P<0.001)、学历(χ2=61.76,P<0.001)、婚姻状况(χ2=28.96,P=0.004)、年收入(χ2=64.45,P<0.001)均存在差异,其差异均是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地区间培训项目执行频率差异最大的是"放射科防护指导"(华中地区最高3.84±0.13,华东地区最低3.25±0.07,χ2=24.24,P<0.001)和"论文撰写相关培训"(东北地区最高3.01±0.13,华南地区最低2.41±0.14,χ2=19.86,P=0.003)。结论我国不同地区放射科住培学员的一般情况和培训项目执行频率均存在差异,可以从推进分层教学、完善住培基地准入和考核制度、制定有放射科专业特色的住培政策3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住培过程的标准化。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高分辨力CT(U-HRCT)观察单神经管的形态特点并进行测量,对单神经管的解剖形态再认识。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间使用U-HRCT对52例(104耳)人体头颅标本进行扫描,重组显示单神经管最佳的标准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观察单神经管主干和分支形态,根据转折点数量将单神经管主干分为单折点、双折点、无折点型,根据分支形态将有分支的单神经管分为分叉型、汇合型、侧支型、双侧分支型。测量单神经管主干壶腹端、折点及内耳道端的管径、夹角和各段长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有无分支单神经管主干管径的差异。结果52例(104耳)单神经管主干分为单折点型79耳、双折点型20耳及无折点型5耳。双侧形态分型相同30例(60耳),其中单折点型24例(48耳)、双折点型5例(10耳)、无折点型1例(2耳),22例(44耳)左右形态不同。单折点型单神经管壶腹端、转折点和内耳道端管径为(0.31±0.07)、(0.40±0.10)、(0.46±0.10)mm,夹角为60.5°±7.8°、120.3°±9.6°、38.3°±7.5°,壶腹侧、内耳道侧长度为(1.95±0.38)、(2.31±0.68)mm。双折点型壶腹端、近壶腹侧转折点、近内耳道侧转折点、内耳道端管径为(0.32±0.09)、(0.38±0.09)、(0.47±0.12)、(0.47±0.13)mm,角度为60.9°(57.3°,64.9°)、117.9°±12.3°、129.6°±12.4°、41.7°(32.9°,79.5°),壶腹侧、两转折点间、内耳道侧长度为(1.78±0.31)、0.96(0.80,1.15)、0.65(0.46,1.15)mm。无折点型壶腹端和内耳道端管径分别为(0.20±0.01)、(0.50±0.12)mm,与壶腹和内耳道夹角角度分别为58.4°±9.6°、46.2°±5.1°,长度为(3.61±0.32)mm。48耳存在分支,其中分叉型36耳、汇合型4耳、侧支型5耳、双侧分支型3耳。在单折点型单神经管中,无分支者转折点处管径较有分支宽(t=2.11,P=0.039);双折点型单神经管中,有无分支间各管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U-HRCT能够清晰显示单神经管,单神经管主干及分支影像所见形态多样,需重新认识其解剖形态。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鼻咽部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男,58岁,鼻咽右侧壁实性分叶状肿块,向内突入鼻咽腔,向外突入咽旁间隙,边界清楚,CT呈均匀等密度,T1WI为等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增强后中等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病理诊断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简介:摘要前列腺MRI的诊断需求稳步增长,解决方案必须在保证前列腺MRI的诊断效能的前提下增强其运营效益,其中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快速MRI检出前列腺癌,联合临床风险信息,来决定前列腺癌诊疗方案的选择。为此,前列腺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指导委员会对快速MRI检出前列腺癌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让临床怀疑前列腺癌并且未接受过活检的患者受益。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评价影像学临床实践指南的报告质量。方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检索影像学指南。检索时间范围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6日。根据RIGHT清单条目内容,分别由两名评价者对纳入指南进行信息提取以及报告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结果最终纳入18篇中文指南,报告率为(56.2±14.3)%;其中领域一基本信息(75.9%,82/108)和领域七其他方面(68.5%,37/54)报告率最高;领域六资助与利益冲突声明及管理(25.0%,18/72)报告率最低。本研究所纳入的指南在条目2对推荐意见的汇总(27.8%,5/18)、条目11a指南基于的系统评价类型(5.6%,1/18)、条目14a形成推荐意见是否考虑患者意愿和价值观(22.2%,4/18)、条目15形成推荐意见的方法(22.2%,4/18)及条目16指南是否经过独立评审(16.7%,3/18)方面报告率较低。结论已发表影像学指南的总体报告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影像学指南制订者掌握相关指南研究和评价工具,如RIGHT等,充分报告指南制订的细节与关键内容,提升指南报告的透明性和全面性。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影像学检查的合理应用问题。2020年,我国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EB-MICA®)这一理念,初步开展了不同影像学检查价值分析工作。系列工作成果应用于检查的申请阶段,已在减少患者支出、节约医保资金、提高医疗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医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客观依据,是医疗模式向“基于价值的患者服务”转变的重要契机。围绕耳鸣、听力损失和(或)眩晕、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诊疗中影像学检查的合理选择问题,相关专家组组织撰写并发布三部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共识,作为影像学检查合理应用的参考依据。此项工作将持续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提高临床决策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动态多回波序列(multi-dynamic multi-echo,MDME)不同带宽对T1、T2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测量值的影响。材料与方法3种具有不同T1、T2及PD的体膜[脑灰质(gray matter,GM),白质(white matter,WM),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分别行7组不同带宽(19.23 kHz~100.00 kHz)的MDME序列扫描,每组序列扫描9次。使用MAG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pilation)软件分别测量GM、WM、CSF的T1、T2及PD值。组内之间的差异程度用组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组间的差异程度用组间CV表示。每组GM、WM的T1差异性及T2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D差异性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测量所得T1、T2及PD值最大组内CV分别为2.09%,8.73%,10.61%;最大组间CV分别为1.36%,2.85%,3.72%。每组内GM与WM的T1值以及T2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接收带宽在19.23 kHz~100.00 kHz变化时,T1、T2测量值不受带宽影响。当带宽低于50 kHz时,PD测量值可重复性减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传统定量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合成MRI对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T1)、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定量计算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针对3.0 T MRI设备,使用灰质、白质、脑脊液模体分别进行合成MRI序列和传统定量成像扫描,共进行四次重复采集。对传统定量图像,通过拟合计算方法得到相应的T1、T2值;对合成MRI图像,使用专用后处理软件计算T1、T2值。对两种方法得到的定量值进行差值计算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合成MRI和传统定量方法计算的T1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3,P=0.7537),并且四次测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3,P=0.4968);同样地,两种方法计算的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1,P=0.9737),四次测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2,P=0.3498)。结论合成MRI对T1、T2弛豫定量测定结果准确,可应用于临床中的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