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移民国家,政府鼓励学校开设多种语言课程,并为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提供各种鼓励机制。华人移居澳洲最早可追述于19世纪中期,并在近年来增长更为明显。随着华人社区的扩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澳两国紧密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澳洲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2014年即将颁布的新的全国汉语教学大纲更成为汉语作为澳洲学校科目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透过汉语教学欣欣向荣的表面冷观其实践,汉语教学在澳洲学校的进展却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学习汉语学生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高年级汉语学生多为母语留学生,汉语非母语学生语言学习效果不佳因而缺乏成就感,等等。这样的现状和汉语学习本身的难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关,但同时也与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紧密相关。笔者认为,提高澳大利亚学校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准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习并喜爱汉语所需采取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加强对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本文旨在阐述和分析当前澳洲本土对汉语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从而为其进一步提高提供借鉴。
简介:<正>汉语量词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单位词,表示度量衡单位、集体、部分等;一类是个体量词,又被称作“天然单位词”“类别词”等。前一类为各语言所共有,后一类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等的一大特点,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论文时见,专著迭出,描写研究得十分详尽。下文的“量词”专指这后一类。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三本书”中的“本”纯属无用信息,象英语的threebooks那样说成“三书”似乎也传达了同样多的信息,那么量词在汉语中的存在价值何在?为什么会从无到有、以少到多、直至蔚为大观?多数量词研究的论著似乎都没有从宏观上提供汉语量词这“所以然”,虽然对“其然”的微观描写已经十分完备。本文只想尝试一下这种宏观分析,不少地方尚属推测,希望引起讨论。我们重点想从现代汉语的共时角度来谈一下量词的存在价值。存在价值之一,凑足音节。汉语词从先秦以来愈益双音节化,而且,在句法结构中,倾向于单音节词配单音节词,实为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鲜鱼、赛球)、双音节词配双音节词(新鲜蔬菜、篮球比赛)。这中间,名词走在双音化的最前列,数词从零到十却都没有双音化,于是,当数词和名词组合时,就会出现大量的单、双相配这种不合汉语趋势的配合(一石头、三钢笔),而量词正好跟数词凑成一个双音节单位,于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