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陈忠实个体的艺术活动,对中国当代农村题材作家和作品的历史与现实状况的考察,具有真切的借鉴意义。本文分为两部分:作家论和作品论。作家论:寻绎陈忠实作为艺术个体的现实来源。探析熔铸作家农民意识、道德、情感、心理的先天质素、生活际遇和文化境域,揭示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精神生成、发展的内在根据,评述作家生活与创作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把握作家文学思想隐幽的演进轨迹和全部创作的整体精神态势。作品论:根据蕴涵的思想质量和艺术魅力,将陈忠实创作分为两个时期。论述前期作品在感召时代、反思历史方面存在的文学史价值,在思想意蕴方面存在的单薄浅显、作者理念较为外化的性质。论述后期作品在历史意识,文化视镜等方面深阔宏大的特点,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等方面开放进取的积极应变,在可读性和艺术性方面走向新境界的趋势
简介:回顾本世纪文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九十年代文学在二十世纪文学的总体构架上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在于九十年代文学相比较于先前的文学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的历史当中,九十年代前文学虽然也有阶段性变化,比如从“五四”文学,到二十、三十年代,再到三十、四十年代文学的变化都很大,解放以后文学又经历过两次重大变化,一次是文革文学,一次是新时期文学。但是,这些变化都仍然是在原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中进行的。在政治文化语境之中,文学不管怎么变,它与政治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变,文学始终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变化的只是它的政治内涵,而不是政治本身。当文学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稳定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旋律,主流型政治文化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位,对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的预期都已发生了变化。当整个社会都被融入商业文化语境之中,政治文化便由幕前退到幕后。文化语境的转型带来作家心态与文学作品的转型。九十年代文学转型其合法性质疑的结点,应该是文学真正回到文学自身。就文学本身而言,创新是为文学的历史服务,这是人类文化的积累;而“仿制”或“复制”则是为文学的“历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于精?
简介:本文认为九十年代依然延续着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只不过是其作用机制变得更隐蔽、更间接、更有效,因此,九十年代并不是个体文化时代,而是过渡性的“准个体时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也不具备个人化写作的本质特征,它在外部形态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属性,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反个人化的潜在倾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准个人化写作”,其根本意义在于曲折地展示了在当今时代成长为个人的艰难。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九十年代小说发展与城市文化变迁的相关性,描述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家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旨趣的冲击和改塑,寻绎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的精神指向、题材选择、叙述形态、接受图式、叙事模式、文体风格的渗透性影响,剖析九十年代小说对城市文化的回应与规避,在文化视阈内立体考察置身于各种冲击的漩流之中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向、潜在危机与新的生长点。
简介:“现代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的核心使命,而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危机本质上也正是现代性价值和意义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当下文学中,便是现代性叙事的崩溃。现代性叙事形成于五四时期,文化启蒙与批判是它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则是承担主体(因而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正可视为是现代性文化的载体)。但是,这一叙事及其意义体系被后来的革命——政治文化所转换,直至“文革”后才逐渐恢复。然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首先,现代性意义叙事在复苏发展过程中,过于迷恋自己的社会即时性意义效果(现实主义小说)和形式意义(先锋小说),而逐渐偏离了现代性建构这一世纪目标;其次,商品经济的兴起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导致现代性价值的“落空”和现代性意义叙事的失效;第三,尤其是后现代思潮的引入,对现代性意义及其叙事是一个致命打击,它俨然从学理上解构了现代性存在的合法性,宣告启蒙与批判的不可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流行和“新写实”的兴起,便是现代性叙事危机的体现,知识分子文化变得黯然无光。然而,只要稍作认真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现代性伟大叙事的终结”,只不过是中国式后现代理论所设的一个逻辑陷阱。实事求是的考察将向我们揭示出,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史?
简介:有自称“我是流氓我怕谁”,甚至自称“狗眼看世界”者,对鲁迅胡说八道,对此,我倒没有感到多少气愤。因为他自己就没把自己当作正经人,人们不理他就是了,犯不着与他一般见识。然而有一位不但大骂鲁迅,同时又骂倒解放前后文坛上几乎所有名作家的仁兄,竟是一个“博士”和“副教授”!无独有偶,另有一位说鲁迅“让人无法走近”的青年评论家,据说他也是“博士”和“副教授”,而且专治新文学史。这就实在让我有点惊异了。最近,有幸同时读到这两位博士议论鲁迅的文章,心情却从惊异、气愤,渐渐地变成了悲哀。近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鲁迅说过的一句话的深刻。他说,人和人的差异,有时大得甚至比人与类人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