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IndianHedgehog(Ihh)及其受体Smoothened(Smo)和Patched1(Ptch1)在渐进性咬合紊乱的大鼠髁突软骨-骨改建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用24只8周龄雌性SD大鼠,实验组施以渐进性咬合紊乱,分别于20和24周后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Ihh、Smo和Ptch1的表达情况.结果髁突软骨后部20周实验组明显增厚(F=4.39,P=0.003),但24周组有所缓解.免疫组化检测24周实验组Ihh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3.78,P=0.02),而20周实验组Smo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F=5.16,P=0.04).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20周实验组Ihh(F=7.80,P=0.012)和Smo(F=15.67,P=0.003)的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4周实验组Ihh的mRNA水平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13.34,P=0.013),Ptch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P=2.13).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促进了大鼠髁突软骨中Ihh及其受体Smo的高表达.
简介:目的:评价2种冠外精密附着体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键槽缓压式(ASC-52)附着体13副,按扣式Revaxsystem附着体10副,分别修复14例牙列缺损患者.其中肯氏Ⅰ类缺损3例,肯氏Ⅱ类缺损6例,肯氏Ⅲ类缺损5例.对临床修复效果进行分析,并与同期进行的、同类别缺损的RPD对照.结果:经6个月-5年观察,85%以上患者认为附着体义齿美观、舒适、稳固、易适应、咀嚼有力.对74颗基牙复查结果显示,基牙无叩痛、松动,无根尖周病变及牙槽骨吸收,其中16颗基牙有龈缘充血水肿现象,附着体上少量牙石沉积;对照组56颗基牙中24颗(42.86%)有龈缘充血水肿,其中12颗(21.42%)甚至有颈部继发龋发生.所有修复患者咀嚼效能测定:PAD组6个月后的咀嚼效能可达同龄正常牙列者的82.40%,5年后达正常牙列者的93.30%;RPD组6个月后达53.90%,5年后达71.90%,P<0.05.结论:冠外精密附着体义齿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埋置式与非埋置式骨水平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变化。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修复的患者256例,总计450枚种植体。测量种植Ⅰ期、种植Ⅱ期、修复后当天及修复后1年4个时间点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或根尖X线片,因非埋置式无二期手术,故选择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结果在非负荷愈合期(从种植Ⅰ期到种植Ⅱ期)及负荷1年(从修复后当天到修复后1年)两个时间段,埋置式与非埋置式愈合对Dentium、Begon及3Ⅰ三种骨水平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种植系统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埋置式或非埋置式种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3种种植系统的种植体周围骨变化无明显差异,临床效果均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颧骨骨折在手术治疗中既保持面部美观,又能达到良好复位固定的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行上颌前庭沟切口+颧骨颞骨头钢丝牵引复位固定后,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行临床检查,3个月时加作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及定位X线片头影测量双侧外侧缘高度、眶下缘宽度、双侧颧骨长度,并对计量资料作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软组织均I期愈合,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复位颧骨无移位、变形现象.3个月时CT示颧骨对位对线良好,头影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眶外侧缘高度、双侧眶下缘宽度、双侧颧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简单颧骨骨折手术进路与固定术式改进方法.是一种在术后面部不留瘢痕、手术复位与固定效果稳定、功能修复良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与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完成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病例91例,男35例,女56例,随机分为2组,植骨组47例,植入57颗种植体;不植骨组44例,植入种植体51颗,共植入108颗种植体。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11mm,提升幅度为2~6mm。平均随访56.8个月。35例患者(41颗种植体)于后期随访中行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观察种植体新骨形成量和种植体突出窦底高度,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植骨组7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87.7%;不植骨组3颗种植体脱落,存留率为94.1%。CBCT扫描显示,提升幅度为2~4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2.7±1.3)mm,不植骨组为(2.4±1.5)mm,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升幅度为4~6mm时,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为(3.5±1.3)mm,不植骨组为(1.3±0.4)mm,植骨组比不植骨组新骨形成高度显著增加。结论:在上颌后牙缺失区采用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植骨材料对于促进新骨形成并非必须,然而提升幅度较大时,植骨能获得更多的骨量。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少年(12~〈18岁)和成年(18~30岁)错患者正畸治疗合作度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配戴固定矫治器治疗的72例青少年错患者与50例成年错患者,各自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正畸治疗及简单交待注意事项,干预组由从事正畸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根据自制患者合作行为评估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青少年错患者,干预组治疗过程中的合作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成年错患者,干预组治疗过程中的合作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青少年错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合作度,对于成年错患者影响较小。
简介:目的模拟牙周炎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牙周干预措施,研究各种牙周干预措施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As组(B组)、As合并牙周炎组(C组)、牙周炎组(D组),将C组根据牙周干预措施不同再分为不治疗组(c1组)、刮治组(C2组)、药物治疗组(c3组)和拔除患牙组(c4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建模处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周组织、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病理切片发现B组、c3组和D组颈动脉血管壁均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形成、聚集;C1组和C4组可见内膜下有钙盐沉积,中膜弹力纤维紊乱、破坏:C2组可见纤维帽的形成及斑块破裂。牙周干预处理后,所有建模组和干预处理组的血清hsCRP含量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5);C1组、C2组、C3组的hsCRP含量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且c2组hsCRP的含量高于C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D大鼠,无论有无高脂状态,牙周炎均可引起或加重As的发生发展;而在高脂状态下,直接牙周干预都可能加重As病变.其中牙周直接刮治处理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会更严重.且hsCRP可能参与了As加重的病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