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台湾关渡自然公园的湿地环境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关渡自然公园环境教育方案发展的条件,重点介绍了该公园湿地环境教育方案的具体设计,分析其受众、内涵、主题等。关渡自然公园环境教育的受众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员、学校师生、亲子家庭、普通游客以及各类非政府组织。结合当地资源现状和目标人群,重新定义了环境教育的内涵——觉知、知识、环境伦理、活动技能和环境行动,设定了5个教育主题——何谓湿地、湿地生态、湿地功能、湿地与人、湿地威胁与保护,环境教育方案始终围绕这5个主题针对具体的受众人群进行设计。通过对台湾关渡自然公园湿地环境教育的研究,反思了当前中国其它地区湿地环境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工作重点:环境教育内容应该多样化;教育方案要提高创新性和参与性;湿地环境教育要因材施教;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志愿者参与环境教育。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南投、台中地震的波形记录及各定位参数,总结出该地区的震相特征和各台的震级情况,结合地震速报的规程,提出了对这两个地区地震速报的建议。
简介:海岸阶地的形成通常是海准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准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而且小规模的海阶变动,时常与地震活动伴生,因此,研究海阶更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型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本研究以淡水河以南至大安溪以北之海阶作为研究范围,发现台湾西北部位于观音山北部沿海、新竹山子顶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等4个地区,都有零星的海阶分布.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求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台湾西北部海岸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划分为高位及低位2群阶:也,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m之间,阶面覆盖着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所造成;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与高度较小,在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之间,沿着海岸成带状分布,阶面无红壤掩覆,海拔大多在10m以下.低位海阶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全新世海阶,即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经过比对,分别是2.1mm/a、2.2mm/a、2.15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准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准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
简介:一、前 言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的发生,给福建南部及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房造成破坏,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之,我们在地震烈度调查的基础上,依据《震害调查及地震损失评定工作指南》和《震害评估细则》的有关规定,在现场进行震灾损失的评定工作(福建部分)。二、地震基本参数和烈度分布1地震基本参数发震时间: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震中位置:北纬226度,东经1187度震级:73级2地震烈度分布震中位于远离陆地的海中,Ⅵ度以下的等震线在沿海呈北东向近平行展布。Ⅵ度区包括漳州市的芗城区、东山县的全部及诏安、云霄、漳浦、龙海四县的大部地区,面积有4000平方公里左右(福建部分)。区内
简介:在本文,我们精心挑选了M1为4.0~5.0发生在台湾地区的壳内地震215个,使用福建台网记录到的这些地震的最大地动位移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拟合出最大地动位移的衰减特征为logA=2.07+231.11/Δ与之相应的量规函数的表达式为R(Δ)=3.45-231.1(1/Δ-1/100)利用上式,对上述的215个地震,分别求出福建台网的平均震级及均方差。平均的均方差为0.19,如果在测定震级时,考虑到台基修正值,则平均的均方差为0.13;把测定的结果与台湾相关部门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高了0.12±0.22。又对138个M1大于5.0级的台湾壳内地震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我们测定的震级比台湾的结果平均高了0.20±0.22,其他结果与前者没大的差别。
简介:一、地震活动概况东甫沿海地震带目前处于二十世纪以来第V个地震活跃幕的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呈逐步减弱态势,并向平静期过渡。但受1999年9月ZI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群活动区域应力场调整的影响,1999年下半年开始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强,相继发生了8月5日惠安海外4.8级地震,福州3.8级震群和水口库区3.2级地震,并于2000年5月27日在漳浦海外发生4.6级地震,这也是本年度福建及沿海地区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二、地震频度和强度据福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0年福建及沿海地区共发生ML2.0级地震91次,其中2.0—2.9级地震79次,3.0—3.9级地震10次,4.0~4
简介:建立二维潮波模式,模拟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18~30°N,110~130°E)八个主要分潮(M2、S2、K1、O1、P1、Q1、K2、N2),并利用中国大陆及环台湾岛20多个潮位站的实洲资料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此外,给出了八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并逐个讨论了潮汐特征。结果艟示:(1)台湾海峡中的潮波运动是北部蜕化了的旋转潮波系统和南部的前进潮波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2)半日分潮南、北两支潮波在台湾海峡中部汇合,而今日分潮则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汇合后继续朝西南方向传播。(3)半日分潮振幅最高值发生在福建省湄洲湾-兴化湾一带,全日分湖最高值则出现在雷州半岛以东一带近岸海域。(4)N2、K2和O1、P1、Q1分湖的振幅、迟角分布分别同M2与K1分潮的整体分布趋势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