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某地铁钢管柱必须垂直插入柱下扩孔混凝土灌注桩中,柱下C35混凝土初凝时间必须满足钢管柱从插入灌注桩至完成的整个过程,要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小于36h,终凝时间不大于42h,属于超缓凝混凝土。本文从C35超缓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原材料的选择与检测、基准配合比设计和对超缓凝混凝土的工作、力学等性能进行检测,得出符合该施工要求的超缓凝混凝土配合比,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混凝土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简介:传统的级配碎石作为底基层的路面结构形式,曾广泛应用于山区高速公路。经过数年运营发现,级配碎石由于塑性变形大、刚度小、应力扩散能力差等致使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受到影响,严重时会发生剪切破坏和疲劳破坏。为解决此类路面病害,采用整体性较好的半刚性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代替级配碎石作为路面底基层,提出了严把现场施工质量的关键工艺方案,并依托实际工程,开展试验段研究工作,对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底基层的配合比设计、拌和工艺、一体化摊铺、碾压机械组合以及质量检测验证进行全过程监控研究,获得了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作为底基层施工的一系列施工参数,为今后在贵州山区高速公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简介:介绍船用柴油机采用废气再循环(ExhaustGasRecirculation,EGR)机内措施的工作原理,强调EGR关键部件EGR风机的重要功能.对于EGR风机,国内首次在低速二冲程船用柴油机(6EX340EF,额定功率5520kW)上进行部件研制.阐述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开展第一代EGR风机试验样机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包括主要组成部件的技术研究和模态及谐响应分析计算等.论述EGR风机平台性能试验的开展情况,结果表明:EGR风机样机的功率及扭矩满足匹配船用柴油机EGR系统的流量和压比要求,运行效率高(电机工作点效率≥90%,压气机工作点效率≥60%).
简介:高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长期路用性能成为当前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关注的焦点。在室内设计85RAP掺量的再生沥青混合料,采用长期烘箱加热法在85℃烘箱加热5d和10d对其进行模拟老化,然后采用动态蠕变试验、半圆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期老化作用下,再生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增强,低温抗裂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下降;与新沥青混合料相比,再生混合料在长期老化作用下具有较大幅度的抗车辙性能提升和低温抗裂性能下降,其抗老化能力较差。如何进一步提升再生混合料的长期路用性能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简介:西藏等高原地区沥青混合料的老化是沥青路面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高原地区沥青路面的老化规律,详细论述了高原地区沥青老化的机理,并通过室内紫外光加速老化照射计和室外自然光老化进行对比试验,验证了室外自然光对沥青的老化比室内试验更强烈。通过对几种沥青的室内、外老化对比试验,验证了沥青胶结料经老化后的指标如针入度、软化点、延度、PI值、劲度模量S及蠕变速率斜率m等的变化规律。通过对SBS、SBR两种常用改性沥青光老化试验后的PI值、劲度模量S、蠕变斜率m等指标的分析可知,SBR改性沥青更适用于西藏等高原地区。研究结果对西藏等高海拔地区评价和选择使用沥青结合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简介:设计外直径为612mm,长度分别为4365mm,4475mm,4585mm,共5根带剪力键的圆柱形单桩基础灌浆连接段模型试件,对其进行等幅弯曲疲劳试验研究,不同试件的荷载幅由其静力极限状态弯矩承载力确定。试验结果表明:尽管局部可能出现性能退化,灌浆连接段整体仍可承受200万次疲劳荷载,未出现明显的抗弯性能退化,且200万次弯曲疲劳循环之后的试件残余变形可忽略不计;在最长的试件中,由于试验荷载幅最大,试件焊接部件在经历约128万次疲劳荷载之后出现开裂,试验停止,但灌浆连接段本身未出现任何破坏。比较不同长度的试件发现,带剪力键的灌浆连接段常用设计规范中规定的长度下限值仍较为保守。
简介:为了更好地确定含水率对级配碎石动回弹模量的影响,通过室内动三轴试验测定得到不同含水率和应力状态下级配碎石材料的动回弹模量。试验分析可得,随着含水率的不断增加,级配碎石动回弹模量逐渐减小,在98%的压实度下,当含水率从OMC+1%减小到OMC-1%时,级配碎石动回弹模量平均增大幅度为20.9%;当含水率从OMC减小到OMC-1%时,级配碎石动回弹模量平均增大幅度为14.6%。在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采用的动回弹模量是基于最佳含水率条件下的试验值,研究表明:道路运营期间的级配碎石含水率往往大于设计时采用的最佳含水率,其动回弹模量小于设计采用的动回弹模量值;动回弹模量的折减会削弱改善路基的效果,难以发挥提高路基顶面回弹模量的改善作用,可能造成路面结构早期破坏。
简介:《交通工程》(CN10-1468/U)(原《道路交通与安全》(CN11-3911/U))2000年创刊,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北京交通工程学会和北京工业大学共同主办,刊载内容涵盖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与心理、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工程设计、道路工程智能交通、交通信息、交通政策交通行为、节能环保等交通学科方向。《交通工程》的宗旨是以交通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面向交通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行业最新学术观点与成果,成为行业学术研究成果展示和政策探讨的技术交流平台。本刊诚挚欢迎从事城市交通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在校学生等有识之士不吝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