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例儿童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及SCL12A3基因变异情况。方法收集GS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组测序技术对患儿致病变异进行筛查,再通过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验证。结果12例GS患儿的诊断年龄2岁8个月至15岁,男10例、女2例,6例因感染、5例因身材矮小、1例因下肢无力就医时发现血钾降低。12例患儿均检测出SLC12A3基因变异,其中复合杂合变异11例,纯合变异1例;共检测出19个致病等位基因,15个错义变异,2个移码变异,2个剪切区域变异。发现未报道的新变异位点3个,分别为c.578_582dupCCACC(p.Asn195Profs*109)、c.251C>T(p.Pro84Leu)、c.2843G>A(p.Trp948X)。结论儿童GS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年长儿多见,对偶然发现的低钾血症伴身材矮小或偏矮患儿,应注意GS的筛查。绝大多数GS患儿存在SLC12A3基因2个致病变异,以复合杂合变异为主,以p.Thr60Met最为常见。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SLC12A3基因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特征、影像学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将2018年9月~2021年8月本院接收受的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筛选出12例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资料以及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咳嗽、胸闷、气急。经过实验室检查有2例患者合并有丙型肝炎,4例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有6例患者被诊断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发生率为50%(6/12),经过影像学显示,主要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对称性细小结节以及网织状影,以肺门部位为主,呈毛玻璃样。结论:综上所述,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重视艾滋病患者的早期临床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2例病理确诊为韧带样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内型8例,腹壁型4例。多数患者有手术史或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腹痛或腹部包块,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手术切除11例,腹内型中3例需要联合脏器切除,腹壁型中3例需要补片修补重建,肿瘤中位最大直径7.5 cm。随访10 d~46个月,1例术后33个月后复发。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10日至11月1日科室收治经CT确诊急性脑梗死病灶急性脑梗死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以静脉溶血治疗与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足口病甲损害的临床和皮肤镜表现。方法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例手足口病甲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甲损害的特点。结果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为甲周皮肤干燥(12例)、空鼓区(11例)、甲断裂(11例)、Beau线(4例);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12例)、分层(12例)、横行条纹(10例)、纵行条纹(8例),甲母质褐色背景(11例)、毛细血管扩张(7例),甲周脱屑(12例)、红色背景(10例)。结论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甲周皮肤干燥、空鼓区及甲断裂,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分层、横行条纹与纵行条纹,甲母质褐色背景、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甲周皮肤脱屑与红色背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细支气管腺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分子病理学改变。结果患者男性3例,女性9例,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37~72岁),其中1例患者具有吸烟史。患者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外周磨玻璃样病变或实性结节。大体为灰白、灰褐色结节,切面质软或含有黏液,无包膜,最大径5~15 mm。镜下病变由不同比例的肺泡上皮细胞、纤毛细胞、黏液细胞及基底细胞混合而成,部分肿瘤黏液细胞和纤毛细胞很少或缺如,主要形成乳头状、腺腔样及平坦型结构。免疫组织化学p40和细胞角蛋白5/6阳性,显示存在连续的基底细胞。基因检测示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KRAS的突变。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细支气管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肺外周结节性病变,患者预后较好。影像及病理均易误诊为恶性,明确诊断尤其是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CSG)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SCSG,从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及分子检测多方面研究分析。结果12例SCSG患者男女各6例,年龄12~67岁,中位年龄41.5岁,11例病变位于腮腺,肿瘤直径0.8~5.5 cm,临床上均以缓慢生长的无痛或压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其中5例接受了术后放化疗,1例出现局部复发。病理组织学上,肿瘤以微囊状、实性或管状结构为主,伴有独特腔内均质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上,1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乳腺球蛋白、GATA-3和S-100蛋白,10例表达pan-Trk,9例灶性表达SOX-10,Ki-67阳性指数5%~20%。分子检测上,有11例存在ETV6基因断裂/融合。结论SCSG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具有典型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pan-Trk免疫组织化学可能与NTRK融合相关,ETV6-NTRK3基因重排不仅有诊断意义,同时Trk靶向治疗也有望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色素失禁症(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P或IP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年龄>4岁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和眼压测量。所有患者均于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眼前节、玻璃体、眼底检查。行基因检测8例。有活动性病变者,给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无活动性病变者给予观察。所有患者1~3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18.7个月。结果患者均为女性,首诊眼科时平均年龄(6.3±9.8)岁。根据儿科医生建议主动行眼科筛查(转诊者)3例,平均年龄(0.4±0.5)岁(中位年龄:2个月)。未获转诊建议者(非转诊者)共9例,包括因视力障碍首诊眼科者3例,眼科就诊前未确诊IP者6例;其首诊平均年龄(8.2±10.8)岁(中位年龄:3岁)。非转诊者首诊年龄较转诊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1,P=0.036)。12例24只眼中,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例2只眼,IP相关视网膜病变11例22只眼(91.7%,22/24 );双眼不对称者8例(66.7%,8/12 )。眼底有活动性病变7只眼(29.2%,7/24 ),给予单纯视网膜激光光凝和(或)抗VEGF药物治疗。随访期间,视网膜新生血管复发1只眼。行基因检测的8例中,IKBKG基因4~10号外显子缺失3例(37.5%,3/8 )。结论IP相关视网膜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早;具有双眼累及但不对称特点,主要表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最主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12(TCF12)对前列腺癌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生信分析网站UALCAN、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检索工具(STRING)及METASCAPE分析TCF12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预测TCF12相关基因发挥作用的可能信号通路;构建TCF12沉默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分为空载体组(si-NC)和TCF12沉默组(si-TCF12);分别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划痕实验及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CF12低表达于前列腺癌(正常前列腺组织比前列腺癌为29.967±11.269比26.348±7.9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F12低表达的前列腺癌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TCF12高表达(正常前列腺组织比前列腺癌为0.142±0.028比0.189±0.0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表达TCF12的前列腺癌患者无疾病生存期[风险比(HR)=0.014,P<0.05]及总生存期[HR=0.064,P<0.05)低于高表达TCF12的前列腺癌患者。TCF12可能通过激素刺激相关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沉默TCF12后,DU145细胞的增殖(si-TCF12比si-NC为0.836±0.004比0.767±0.099,t=7.223,P<0.01)、迁移(si-TCF12比si-NC为74.8±11.2比42.8±9.6,t=7.269,P<0.01)及侵袭能力(si-TCF12比si-NC为121.8±21.0比94.0±12.5,t=3.426,P<0.01)高于对照组。结论TCF12在前列腺癌中低表达并提示预后欠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直肠阴道瘘(congenital rectovaginal fistulas,CRVF)的诊断、手术治疗及排便功能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外科行肛门成形术的12例CRVF女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足月出生,出生体重为(2 981±575)g。初次入院年龄为1 d至7岁;初次肛门成形术时中位年龄为205 d,范围在111~2 661 d。入院时有排便困难、腹胀4例,有排便前后会阴部疼痛1例。入院时经简单查体诊断CRVF 2例,诊断无肛前庭瘘7例,无肛会阴瘘2例,泄殖腔畸形1例。伴发泌尿生殖系统或脊柱畸形8例,双子宫/双阴道畸形5例。对患儿进行Rintala评分评估排便功能。结果行常规三期手术3例,肛门成形术同期行肠造瘘3例,一期成形肛门6例。采用前矢状入路6例;后矢状入路(Peña术)5例,其中1例开腹辅助;腹会阴肛门成形术1例。术中发现直肠汇入阴道平面位于阴道上部2例,位于中下部10例。合并双阴道畸形的5例患儿中,汇入平面位于左侧阴道3例,阴道中隔2例。围手术期12例患儿除1例术后伤口感染、直肠回缩外,余11例均顺利恢复。7例患儿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0个月。出现继发性巨结肠1例,后行经腹经肛SOAVE术治愈;出现直肠黏膜脱垂1例,后行脱垂黏膜裁剪术治愈;直肠严重回缩并发膀胱阴道瘘、阴道狭窄1例,行2次经腹经肛成形肛门、阴道并修补瘘口,现仍有直肠狭窄。剔除未关瘘患儿2例,5例患儿末次随访时进行Rintala评分,结果显示排便功能良好2例,一般2例,不良1例。可控制排便4例,完全没有排便控制能力1例。有4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和(或)污粪。结论CRVF属于罕见畸形,容易误诊。该病伴发畸形比例极高。直肠多汇入阴道中下部和左侧重复阴道,手术时可重点关注。手术方式首选Peña术并行保护性肠造瘘,必要时经腹部入路辅助。术后大部分患儿可自主排便,但便秘和污粪问题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