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优质护理在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不良反应以及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10日-2019年3月10日在我站进行机采血小板采集的86例献血者,按照每位献血者进行机采血小板的采集时间将其分成B、M两组,各43例,B组实施常规献血护理,M组实施优质献血护理,对比分析B、M两组献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对比分析B、M两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的情况。M组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优质献血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安全性,优质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不良反应情况,通过分析来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12月 -2018年 12月来我院治疗肺结核的住院病患进行研究,共计 43例,对耐多药肺结核病患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43例病患中仅有 5例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出现 38例不良反应病例,占总例数的 88.37%,具体包含 3例尿蛋白异常、 9例肝功能异常、 4例药物疹、 6例低血钾、 1例听力下降、 13例胃肠道反应、 1例视力下降以及 1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异常。结论: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而有效及时的发现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为本次讨论对象,例数: 100例,就诊时间: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2月,分为血栓通治疗的对照组和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治疗的实验组,比较 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 96.00%( 48/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 84.00%( 42/50),卒中量表分数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 p小于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可自行缓解。结论:对脑梗塞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脑功能,用药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为本次讨论对象,例数: 100例,就诊时间: 2018年 3月至 2019年 2月,分为血栓通治疗的对照组和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治疗的实验组,比较 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 96.00%( 48/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 84.00%( 42/50),卒中量表分数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 p小于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可自行缓解。结论:对脑梗塞患者实施阿司匹林联合血栓通的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脑功能,用药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为92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6例,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而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反应指数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后明显改善,两组相比干预组存在显著优势(P<0.05);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与参照组的78.26%相比存在显著优势(P<0.0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能够有效优化患者的血小板指标,且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在过去十年中,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经历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最新发展之一是免疫治疗,其已经逐步成为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同于以往的化疗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通过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并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所以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不良反应,称为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认识并掌握这种特殊的反应对于肺癌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对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积累经验。方法选取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患者共10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确保后期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104(69.23%)。分布情况每日用药剂量超过400mg,38/72(52.78%),60岁以上30/72(41.67%),女性31/72(43.06%),静脉给药47/72(65.28%),此外,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主要在神经系统,具体表现失眠、烦躁不安、神经异常、抽搐等。其他系统,如皮肤(红肿、过敏反应、瘙痒)、消化系统(腹胀、腹泻、呕吐、食欲不振)、泌尿系统(血尿、尿频、结晶尿)、呼吸系统(咳嗽、呼吸异常、发热)也有存在。结论左氧氟沙星应用期间,性别、高龄、给药方式及给药剂量均可引发不良反应,提醒临床医师要加强注意,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HIV(艾滋病)患者在治疗期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方法抽取40例在我院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艾滋病患者为研讨对象,根据单双数分组法,将其分为基础组(常规护理)和研讨组(精细化护理),每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两种护理方式,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患者情绪改善情况。结果接受精细化护理的研讨组与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相比,前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焦虑、抑郁情绪均得到较大的改善(p<0.05)。结论在HIV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护理,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避免了患者因不适而中断服药,改善了患者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