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进行治疗时,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通过随机选取的方式对我院患有该病的病人进行选取,选取的总数量为80名,选取的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分组的方式为平均分配,其中一组为保守组,另外一组为研究组,保守组病人采用保守方法进行诊治,研究组采用成形术技术展开治疗。结果研究组病人治疗有效的概率为97.50%;保守组病人治疗有效的概率为77.50%,同时研究组病人产生并发症的几率仅为7.5%,而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32.50%,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清晰。结论在临床上,通过成形术技术展开治疗,可以使疗效得到强化,具有更大的医学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中老年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6例脊柱结核后凸畸形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前后的Cobb角、疼痛标准数字评分法(VAS)评分变化。结果本次实验治疗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68.48±61.43)min,平均出血量(694.97±52.44)mL,平均痊愈时间(9.79±1.97)月,并发症发生法率为26.92%(7/26);治疗后,患者的Cobb角、VAS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中老年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发育不良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椎间隙打压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40例脊柱发育不良性后凸畸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行椎间融合器联合矫形棒术治疗,观察组行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矫形棒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度、植骨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ODI功能障碍指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ODI指数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相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育不良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矫形棒术治疗能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并消除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植骨融合,提高椎间隙稳定性,该术式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计算机数字法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患者,参照组患者接受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术前,两组VAS疼痛评分、Cobb角、活动能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疼痛评分、Cobb角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显著缓解疼痛,矫正后凸畸形,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背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但既往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对此类患儿行半椎体切除联合短节段融合后,维持冠状面平衡对脊柱外科医师来说仍是一个巨大挑战。目的:探讨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定义、病因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早发性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的病例和影像学资料,测量其冠状及矢状面参数、骶骨倾斜角及近端融合椎-骨盆角。骶骨倾斜的定义为骶骨倾斜角〉5°,严重骶骨倾斜的定义为〉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2个病例。平均年龄为(4.0±2.0)岁,平均随访(51.7±30.7)个月。节段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34.9°±9.6°),术后(4.7°±6.0°),最终随访时(8.7°±8.5°)。术前躯干偏移(15.4±13.9)mm,术后(16.9±12.6)mm,末次随访时(12.1±10.3)mm。骶骨倾斜角度术前(7.2°±5.7°)。26例患儿伴有明显骶骨倾斜,骶骨倾斜发生率为61.9%。半椎体位于L3及以下的患儿中骶骨倾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半椎体位于L3以上的患儿。11例患儿伴有严重骶骨倾斜,发生率为26.2%。术后即刻骶骨倾斜角度为(5.1°±4.1°),末次随访时(4.5°±4.7°)。术后近端融合椎-骨盆角(3.9°±3.5°)。术后近端融合椎偏距与术后躯干偏移呈正相关。结论:骶骨倾斜的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注意,其病因可能是先天性畸形。治疗严重骶骨倾斜的有效策略是使近端融合椎尽可能位于水平中立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术后住院期间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后入路脊柱矫形融合手术的10~18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共877例资料。收集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手术麻醉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术后用药、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等,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分为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组(O组,182例)和未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组(NO组,695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果877例患者中有182例(20.8%)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镇痛药。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融合节段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发生率、使用补救性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情况、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5岁[与<15岁比较,校正后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1.590,P=0.011]、术后24 h最高血压与基础血压的比值(SBPmax/bas)≥110%(与术后24 h SBPmax/bas<110%比较,aOR=1.687,P=0.007)、术后Hb较术前下降值(ΔHb)≥29 g/L(与ΔHb<29 g/L比较,aOR=1.477,P=0.028)、引流量≥13.1 ml/kg(与引流量<13.1 ml/kg比较,aOR=1.717,P=0.012)和术后补救性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aOR=2.824,P<0.001)是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发生率为20.8%,年龄≥15岁、术后24 h SBPmax/bas≥110%、ΔHb≥29 g/L、引流量≥13.1 ml/kg和术后补救性口服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是术后使用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采用胸腰骶支具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择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胸腰骶支具进行治疗,将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Cobb角10°~19°总有效100%;Cobb角20°~29°总有效82.00%;Cobb角30°~40°总有效40.00%;经对比,发现Cobb角10°~19°治疗效果明显高于Cobb角30°~40°,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采用胸腰骶支具治疗能够产生良好治疗效果,特别是针对于轻度、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疗效更为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在生长棒治疗期间颈椎矢状面参数分析,探讨生长棒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序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至2018年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接受生长棒手术治疗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E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使用Surgimap软件对生长棒置入术前及术后、生长棒调节术前及术后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包括中立位颈椎侧位片)进行测量,其中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颈椎前凸C2-7Cobb角、T1倾斜角、C2-7颈椎矢状位平衡(C2-7SVA);对脊柱全长影像学参数胸弯/胸腰弯Cobb角、T5-12 Cobb角即胸椎后凸角(TK)、最大后凸Cobb角、C7-S1脊柱矢状位平衡(SVA)及近端交界区角度(PJA)等进行测量;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手术情况,包括上端固定椎(UIV)、有无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JK)、单侧/双侧生长棒,分别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颈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4例EOS患者,所有患者均经1次以上撑开手术,随访时间(35±14)个月。患者术前C2-7Cobb角为17°±11°,T1倾斜角为28°±13°,C2-7SVA为(17±11)mm,术后分别为18°±9°、28°±11°、(16±10) mm,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0.14、0.55,均P>0.05)。末次调棒随访时C2-7Cobb角、T1倾斜角、C2-7SVA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0、-4.08、-2.46,均P<0.05)。PJK组△C2-7Cobb角、△T1倾斜角均较非PJK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3.25,均P<0.05);而UIV选择和生长棒数量对于△C2-7Cobb角、△T1倾斜角无显著影响(t=-1.02、-1.61、-0.67、0.31,均P>0.05)。Logistic二元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JK的出现为发生颈椎矢状位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7,95%CI:1.49~91.54,P<0.05)。结论生长棒手术在矫正脊柱侧凸的同时,生长棒手术会增加EOS患者的颈椎前凸及T1倾斜角,对于出现PJK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颈椎矢状位序列和颈椎矢状位平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正术的患者5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2个月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重度脊柱侧凸行后路矫正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的更快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