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礼”“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对现代课程思政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礼”“仁”理念的内涵出发,分析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路径,并探讨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大学生公共关系与礼仪》课程为例,挖掘“礼”在教学内容中的规范教育价值,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结合“仁”理念关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育与人际互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共情能力。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提出基于“礼”“仁”的课程思政实践策略。研究认为,将“礼”“仁”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简介:孔子之"仁",本质上是有关"生"的道理,生是孔子仁学的根本精神。孔子提出仁的本体依据是他的天道观,而孔子眼中的"天道"即是"生之道",仁本质上就是将"天道之生"与"人之生"相统一的理论。孔子提出仁,是基于赋予礼以生命力的思想动机,而礼的生命力缘于礼的客观有效性与人之生命本质要求的合一。这促使了孔子对天道与人之存在本质与意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而仁,正是孔子这一思考的结果,故仁就其实质而言,正是对天道与人性同一性的说明。天以其"生道"、"生德"为人类的存在确立了本体依据,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其本质来言,乃在于人是天命或天道的领悟者、承担者和实践者。天性决定了人性,天德决定了人德,天道在生,故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也在于好生、重生、以生为本。以此释《论语》中的"仁",这些仁字不仅可以得到系统的合理解释,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以生为本的精神实质。
简介:唇音字"开合混切"解释的困难,是研究反切行为和反切规律的最主要障碍之一。问题得不到解释,反切的研究就会多出很多"例外"。为此,本文以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反切为材料,从三个角度观察、检测唇音字的开合,得知:唇音字在属性上实有开合之分,以目前的标准衡量,唇音字与其切下字开合一致的约占87%;牙喉舌齿音与其唇音切下字开合一致的占77.2%;唇音切上字,被切字合一定用合,被切字开则可开可合,但用开口最多的是三等字,最少的是一等字,用字开合受洪细轻重的影响。唇音字开合"混切"的原因:一是反切时代到韵图时代开合存在演变,有的反切本来一致的,以韵图标准衡量却不一致;二是反切时代主要元音为圆唇元音的韵,其唇牙喉音做切上字,具有合口的作用,其唇音具有合口的属性,切合口字本来和谐;而在韵图时代这些韵有的被列入开口,以至认为反切开合"混切",或是后人归诸"独韵",不论开合。上述两条都不是反切行为的问题,不能成为唇音不分开合的理由。按上述标准,唇音字与其切下字开合一致的,占97%。三是在二三等韵中唇音开口与牙喉音合口具有规律性的对应,原因有:牙喉音切上字的合口或圆唇元音会"顺同化"唇音开口切下字;二等韵介音容易消减唇牙喉合口成分。切上字也与被切字的开合有关;除了开合属性,洪细、轻重也对切上字有不同要求。
简介:伊藤虎丸认为鲁迅对于外来文化采取的是"抵抗性接受"的态度;一是鲁迅从来不接受既成的理论、信念和教条;二是鲁迅接受任何一种理论信念,都要"在自身内部来寻求逆转";三是"回心"式的"以抵抗为媒介"的特点。通过对鲁迅的这种思维方式的研究,伊藤虎丸反省与批判了日本战后近代化的问题。伊藤虎丸的鲁迅论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他在鲁迅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既是时代问题,也是他自我生命主体内部不断纠结的问题;其次,伊藤虎丸的问题是哲学性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些问题所具有的情感性特征;再次,这些问题不是偶然的,突发的,漂移的,或者转瞬即逝的,而是一种"执着之念"。伊藤虎丸的鲁迅论对当下中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在于,在鲁迅研究明显地走向专业化、学术化、学院化的时代里,鲁迅研究更需要鲁迅精神的回归,鲁迅研究者只有切实地以自己的精神主体去感受时代的律动,才会有真正的问题意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