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9 个结果
  • 简介:内养宦官是侍奉在皇帝身边,执行奉旨宣谕、出使和宫内杂务等的职任。一般认为内养宦官具有较强侧近性,是皇帝的亲信力量,其中内养宦官执行赐死任务被认为是最直接有力的证据。然而结合具体的政治环境考察其皇帝的关系可知,赐死实则是内养份内之任,甘露之变后文宗身边的内养宦官与其说是近身侍奉人员不如说是监视皇帝的工具。加之内养宦官权宦的关系以及内养职任的事务色彩,不能过高评价内养皇帝的亲密关系。

  • 标签: 宦官 内养 侧近性
  • 简介:本文是对周家台"祠先农"秦简中涉及的祭祀活动及其中所蕴籍的宗教、政治技术等背景的综合研究。文中首先对一些重要词语和语句进行了新的释读和文义贯通,并对腏祭的祭仪特征进行了专题考察。在背景研究方面,则首先通过考察先秦至汉代神农、后稷以及诸田事神的原初神格、祭礼特征及后续演进,确定了先农的田祖原型及其与其他农业神祇的整合过程,同时也阐释了先农在秦代产生和民间私祭的历史、文化背景。就腊祭而言,则区分了先秦时代十月腊祭和十二月蜡祭的功能特征,并探讨了战国晚期秦地对二祭进行整合的祭制改革及腊祭在两汉时代发展为岁终年节等相关问题,另外还研析了郑玄等东汉经学家在腊祭和先农释读方面出现的诸多困惑、失误深层原因。最后,在禾、黍名称治种技术问题上,指出二者均源于北方的粟作农业体系,楚地稻作农业无关。由简文中的出种、燔治和殽种等活动,可证由选种、晒种、藏种、出种、粪种等环节构成的整套治种技术在秦代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显示出农业技术、先农信仰祭礼活动的有机交融。就政治-宗教层面而言,楚地先农祭的出现,其实是秦人强权文化一统天下的缩影,也是秦人国家宗教征服楚地信仰的见证。

  • 标签: “祠先农”简 农神信仰 农事仪礼 腊日起源 古代治种技术
  • 简介: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话语背景下,特别是在岔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情况下,八角鼓票房逐渐走入人们视野。通过描述北京八角鼓票房发展的历史全貌,呈现票房各个时期的特征,即最初作为闲暇时的娱乐,到被迫成为谋生的手段,再到文化传统的延续。票房的流变既呈现曲艺和社会组织发展的自身规律,又与满族、旗人的历史变革关系密切,更整个社会历史环境相关联。

  • 标签: 北京 曲艺 八角鼓票房
  • 简介:一科学技术对造就盛唐的意义科学技术在唐朝的发展,这是大家都已经注意到的课题。但是科学技术在唐朝历史发展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科学技术盛唐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却是一个唐史研究中大家似乎已经意识到,但没有充分展开的问题。唐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专门史的学者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在几部中国通史、中华文明史、唐史的专著中,科学技术也都是不可或缺的章节.

  • 标签: 唐史研究 唐代 科学技术 科技 绘画 外贸
  • 简介: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思想深刻,具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品格和理性精神。茅先生在传统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区域城市近代化研究等新领域;敏锐地把当代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而开创了当代大陆的台湾研究学。在60余载的治史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思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提出"思想合力构铸历史"等重要观点,并认为思想由人生论方法论两部分构成,从而积极倡导创造历史研究历史均需要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 标签: 茅家琦 人文精神 理性精神 历史研究
  • 简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海外华侨与国内政治的互动越来越多,国民政府不仅积极邀请华侨领袖参与国内政治。更完善了相关侨务立法和机构。海外华侨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关心国内政治,支持国内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纷纷支援抗战。在经济上大力捐助,如在国民政府发行的第一期救国公债5亿元中,海外华侨就认购了半数以上;在人员上也有许多华侨志士回国参战。

  • 标签: 抗战时期 海外华侨 安置 救济 侨眷 福建
  • 简介:1910年(宣统二年)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因其力主君主立宪,遂张謇相知相识。在清未民初的政治变迁中,彼此最终顺应民主共和的潮流,大力促成江苏独立,并双双参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宋案”发生后,程德全查清案情真相,并公布全国,因而为袁世凯所不容。张謇曾一度调解南北纷争,无果而终。“二次革命”中,程德全因附和革命党人,宣布江苏独立,战后被逐出政坛,从此结束张謇的交往,晚年在常州天宁寺出家为僧,以青灯黄卷聊度余生。

  • 标签: 程德全 张謇 辛亥革命前后 君主立宪 江苏独立
  • 简介:1921年冬,已经二十九岁,曾经发誓一生食素、终身不娶的梁漱溟,在父亲自杀后,自咎未成家生子的不孝.开始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彼时,梁漱溟应山东省教育厅邀请前去济南进行暑期讲演。

  • 标签: 梁漱溟 1921年 省教育厅 终身 自杀 不孝
  • 简介:一般认为清真书报社产生于民国11年(1922年)前后。然而,从新发现的资料证实,该社至少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前已经存在,只是名称有所不同。该社从民国初期的发展经历了万全堂、万全书局、清真书社和清真书报社四个阶段。其中在民国8年(1919年),清真书报社的经理着手创办清真图书馆,这种设想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创举,可惜未能如愿。与此同时,在外界的支持下,清真书报社走上正轨,先后出版汉文书籍达200余种,在中国伊斯兰教出版业方面占居重要地位。除了刊印书籍外,清真书报社负责人还支持儿子和牛街穆斯林知识分子创办《清真周刊》《正道》和《晨熹》,前后持续近25年,同样在中国伊斯兰教报刊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 标签: 回族新文化运动 文化教育 中阿文化 爱国思想
  • 简介:顺治一朝,为了保障清军在陕、川、黔、滇的征讨平定,陕西长期成为军饷筹措的主要源地。为了供应四川镇道及驻汉中之吴三桂、李国翰大军,大量军粮的征收转运,成为秦饷筹集的重中之重,并因此形成了由巩昌陆运至略阳再水运至保宁的"川运"、以及自凤翔经连云栈道至汉中的"汉运"两条特殊的军粮转运路线。就具体的征集方式而言,二者均通过派运正赋与召买于民间两种途径来实现。此外,受战事的影响,清初陕西的田赋征收大都改折征本,以应对军队对本色粮米的需求。

  • 标签: 军粮 川运 汉运 改折征本
  • 简介:根据《博物馆条例》的相关规定,提高我国行业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行业博物馆的社会化,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从行业内部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也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公平对待行业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行业组织的力量,引入考核评估机制,扩大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

  • 标签: 行业博物馆 社会化 制度建设
  • 简介:从上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四省藏区和西藏的先后解放、民主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广大藏区的全面建立,藏族文化的发展也实现了重要转型,开始了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的发展阶段。在那个新旧社会交替和多元思想碰撞的年代,藏族历史上出现了一批继承传统、学以致用的著名学者,为其后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毛尔盖·桑木旦大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在回顾毛尔盖·桑木旦大师生平经历的基础上,以其《藏族文化发展简史》和《藏族十明文化概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两部典型作品的解读和分析,相对全面地展现和分析了大师关于藏族文化研究的成就及其特点,并就大师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文化发展思路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 标签: 毛尔盖·桑木旦 藏族文化 文化研究 学术成就
  • 简介: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撰史旨趣,标志着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的形成。从理论渊源来讲,《周易》的天人合一思维,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思维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司马迁之后传统史学的发展,也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天人合一思维特点,从汉代宣扬天人感应论,到魏晋重视名教自然之辨,再到宋明强调天理与人欲之分,反映了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演变的过程,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则是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从两汉重神意、魏晋法自然到宋明哲理化的演变轨迹。传统史学天人合一思维体现了传统史学的整体性思维和二重性思维特点。

  • 标签: 传统史学 天人合一思维 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
  • 简介:日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入。近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使日本各界了解当代中国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因而遇到新课题和新挑战。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既继承了传统的治学方法,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考证、发掘和使用,又在研究视角、关注问题、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借鉴日本学者的研究状况和成果,是加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日本 中国近现代史 学术团体 大学教育 图书资料
  • 简介: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张舜徽 经史考证 经世致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早期青白瓷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发掘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址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业遗存。借助类型学和色度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窑出土早期青白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早期青白瓷,绝大多数更接近于定窑白瓷,而明显不同于典型的湖田窑青白瓷。研究为了解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的釉色特征、技术来源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缘起演进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景德镇 早期青白瓷 类型学 色度
  • 简介:苯教研究是现代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苯)一词成为苯教学者论证苯教渊源及其早期历史的基本证据之一。但是古藏文中"苯"苯教典籍中"苯"的含义却相去甚远,现代藏语中的"苯"也不是一回事。之相类似,""(辛)也是藏文典籍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词汇,且"苯"关系密切。作为西藏早期历史研究之一,笔者梳理和对比敦煌藏文文献苯教典籍中的""和""的不同含义,通过其词汇意义的历史变迁,结合苯教典籍、教义教理和僧伽组织及寺院的形成时间,结果证明:吐蕃时期的"苯"还只是西藏本土的巫术仪式之一,并非苯教;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宗教,苯教应是在吐蕃王朝结束之后才正式形成。苯教虽然以西藏本地的原始信仰为基础,且名称也源于古代,但是苯教的"苯"不等于古藏文文献中的"苯"。

  • 标签: 古藏文文献 苯教
  • 简介:新型城市化增长模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战略,老城区成为城市发展战略非常重要的一环。城市发展战略背景相平行,新时期国内城市面临重要转型,以北京、广州、武汉、济南、景德镇等城市为例,阐述新时期城市遗产保护发展的模式面临的主要任务。

  • 标签: 新时期 城市遗产 保护 任务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韩学术年会",2016年4月22日在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会议主题为"东亚历史上的文化交流相互认识"。中韩学者围绕"认识东亚""交流东亚""海洋东亚""出土文字资料东亚"四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其中关涉清朝时期论题者占相当大的比例。此次中韩学术年会,不仅主题集中、问题意识强,而且所涉时限自先秦至19世纪,视野非常开阔;尤其是通过比较研究互动,进一步增进了双方学者对一些问题的共同兴趣,以及对新议题的展望。

  • 标签: 东亚 文化交流 相互认识
  • 简介:本文对唐高宗朝《显庆礼》及龙朔至仪凤时期两次格的撰作及其朝政的关系作了重新探讨和解读,对格的撰作目的和方向进行了论证和推测。指出《显庆礼》在推翻和批判《贞观礼》永徽律令格式相关法条的同时,是一批贞观顾命大臣的贬逐和覆灭。而龙朔修格也以官名官号的革新作为开始,所修成的格“中本”完成於封禅前夕,是贯彻武则天意志和扩张其权力的产物。但仪凤修成的格“後本”不但以官名官号的全面复旧为标榜,也以对《显庆礼》的明堂祭祀和郊礼批判,明确表达了与此前观念的截然对立,证明了宰相领导的传统派朝臣对武则天参政的反对和抵制。其行动获得皇帝的支持,说明高宗在朝政中维持平衡以及利用宰臣制约武则天的意图。不同时期政治取向的摇摆使礼法的编纂成为朝廷政治运作的工具,而武则天通过礼仪活动不断扩展皇后权威,也演为武周革命的先声。

  • 标签: 《显庆礼》 《永徽格》中本 《永徽格》后本 礼法编纂 武周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