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盲针技术研究电针对中风后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为单盲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4例急性期中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常规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盲针通电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行NIHSS、Fugl-Meyer和garthel指数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0天行SPECT-rCBF脑显像检查,记绿各脑区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rCBF明显增加(P<0.05)。结论盲针法能够有效用于针刺的临床疗效研究,针刺与现代神经康复理论相结合能有效改善急性期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其可能机制系促进脑功能激活后的重组。

  • 标签: 盲针法 电针治疗 中风 功能康复 脑功能
  • 简介:摘要多种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脑缺血、脑损伤等都会累及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全身性病变。而神经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增殖和产生细胞的能力,将神经干细胞应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免疫性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热点话题。除此之外,运用电针辅助性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以下将对电针对神经干细胞的作用及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以总结。

  • 标签: 电针 神经干细胞 神经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针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单侧下肢手术且需要使用止血带的患者45例,年龄20~60岁,BMI 18~28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5):对照组(C组)、电针刺激穴位组(EA组)和电针刺激非穴位组(N组)。EA组选择双侧肺俞和足三里穴进行电刺激,N组选择肺俞和足三里穴旁开1 cm处进行电刺激,刺激参数:选用疏密波,频率2/15 Hz,电流强度为患者能耐受的最大电流,持续至术毕。分别于麻醉前(T1)、止血带松开后10 min(T2)、30 min(T3)和60 min(T4)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PaC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同时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MDA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ET-1和IL-6浓度。结果与T1时比较,3组T2-4时OI和RI降低,PA-aO2升高,血清MDA、IL-6、ET-1和NO水平升高(P<0.05);与C组比较,EA组T2-4时OI升高,PA-aO2和RI降低,血清MDA、IL-6、ET-1和NO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患者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维持NO/ET-1平衡有关。

  • 标签: 电针 再灌注损伤 下肢 肺损伤
  • 简介: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36vsGB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6vsPC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ST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4vsCV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CV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36较ST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36较CV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4较CV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标签: 电针 针感 穴位研究 针感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结合综合康复技术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对照组50例。2组患儿均以西药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GM-I)、卵磷脂等治疗,同时采用传统及现代康复训练结合的综合康复技术进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电针疗法治疗。1月为1个疗程,记录整个临床治疗过程,6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综合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治疗组3-12月、13-24月、25-36月3个年龄段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2%,对照组为68.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电针结合综合康复疗法针对3岁以内脑瘫患儿的疗效优于传统及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3个年龄段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2.22%,72.73%,3-12月的患儿治疗效果与其他2组比较最为显著(P〈0.05)。结论电针配合综合康复疗法对改善3岁以内脑瘫患儿的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患儿年龄越小临床疗效越显著。

  • 标签: 电针 综合康复治疗 小儿脑瘫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电针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5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中药热敷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颈椎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电针配合中药湿热敷治疗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方案及不同疗程的疗效对体重反弹的影响

  • 标签: 电针 穴位 单纯性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便秘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便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以麻仁润肠丸治疗,观察组予以电针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其在呃逆、口臭、大便干燥、口渴、腹胀症状改善方面,以及排便时间、次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便秘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电针联合穴位贴敷,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广泛的推广使用。

  • 标签: 电针 穴位贴敷 糖尿病 便秘 临床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压痛点强化电针刺与常规腧穴电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以期探索一种适用于乡村的简便、安全、实用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强化电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腧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治疗5次。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强化电针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且简单、安全、实用,适于在乡村推广。

  • 标签: 强化 电针刺 肱骨外上髁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电针耳针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失眠患者,其中45例患者采用电针耳针治疗作为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阿普唑仑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P<0.05);观察组在接受治疗4周后阿森斯失眠量表(SPIEGE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针耳针治疗失眠,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电针 耳针 失眠 生活质量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的一种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属于颈椎病常见症型,进行保守治疗即可有效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预后良好。电针治疗是针刺治疗结合电刺激的一种新型疗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止痛之功效,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可单纯使用,或者结合中药治疗、穴位注射、牵引治疗、推拿治疗、热敏治疗等多种中医技术应用,疗效显著,且安全无副作用。

  • 标签: 电针 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电针“风池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院 2015年 1月 ~2015年 12月收治颈源性头痛患者 41例,配合电针“风池三穴”治疗,对比治疗前后 VAS评分及 ROM评分差异。结果: 护理后患者 VAS评分及 ROM评分与护理前相比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电针“风池三穴”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改善患者疾病症候。

  • 标签: 电针 风池三穴 颈源性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2例处于恢复期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9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46)及对照组(n=46)。对照组接受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接受电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总有效率76.09%,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P<0.01)。结论电针具有通络、活血、调和气血之功效,应用电针治疗恢复期脑中风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电针 缺血性中风 恢复期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51岁,因高处坠落致双下肢活下肢活动受限伴二便失禁及感觉障碍1月余于2019年06月18日到广汉市中医医院就诊,并以:“1、截瘫;2、腰1椎体爆裂性骨折伴椎管占位; 3、骶尾椎体粉碎性骨折;4、胸8椎体骨折;5、右侧髋臼撕脱性骨折”入院。患者于2019年5月初,因工作时不慎从6m高处坠落,当时意识清楚,感腰背部及臀部疼痛明显,无大小便失禁,就诊于广汉市人民医院,行腰椎和骨盆的DR提示: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胸椎和骨盆CT提示骶椎粉碎性骨折,骨碎片游离,盆腔积血,直肠及膀胱损伤可能,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后侧小关节骨折,椎管明显狭窄,脊髓受压,病情平稳后在全麻下行腰1椎体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术,术后双下肢活动受限伴二便失禁,及乳头区以下感觉障碍。

  • 标签: 针刺疗法 截瘫 小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坦度螺酮配合电针治疗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0月于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100例已确诊为焦虑性失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坦度螺酮进行治疗,失眠难以耐受时临时用阿普唑仑0.4mg,实验组在使用坦度螺酮同时给予电针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电针配合药物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匹斯堡睡眠指数)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组间对比发现,组间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坦度螺酮配合电针对治疗焦虑性失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改善患者焦虑症状,特别是改善睡眠质量。

  • 标签: 焦虑性失眠 电针治疗 坦度螺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温针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患者4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电针方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差异对比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采用电针配合温针灸方法效果较为明显,提升了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 标签: 电针 温针灸 周围性面瘫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