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3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疹肺炎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麻疹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0例。常规抗感染治疗用于对照组患者,丙种球蛋白治疗用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周期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人无效,8例好转,12例治愈,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8例无效,5例好转,7例治愈,总有效率为27.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麻疹肺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麻疹肺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选取83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另选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组的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间的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显著(P<0.05),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增大而提高;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41,0.493,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高水平的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监测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于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疗效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磷脂酶A2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超敏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联合测定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组为我院 32例健康新生儿,败血症组为 5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对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前后的败血症组新生儿分别进行降钙素原,超敏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检测,比较其结果并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降钙素原,超敏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度。结果 败血症组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败血症组经治疗后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水平均显示下降。单项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联合二、三项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结论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联合二、三项指标有较高的检出率。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脂质运载蛋白 2
  •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呼吸道炎症的消长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cellsecretaryprotein.CCSP)是重要的内源性抗炎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炎作用.是哮喘时呼吸道炎症标志物之一。本研究对本院近年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CCSP、ECP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受试者肺功能的变化,以明确CCSP、ECP质量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发作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开展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哮喘 CLARA细胞分泌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后的血清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并对患者随访,观察cTn-T、hs-CRP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的在ICU入住的CHD患者共86例为观察组,纳入同期的68例健康无异常的参与人员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复方泛影葡胺造影剂进行造影后,采用支架植入,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血清hs-CRP和cTn-T水平。观察组进行PCI术后测定24h血清cTn-T和hs-CRP水平,血清cTn-T在0.1ng/mL以上及hs-CRP在3.0mg/L以上为A组,其余患者为B组。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介入治疗前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前的cTn-T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治疗后cTn-T、hs-CRP较治疗前出现升高(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B组发生率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PCI治疗CHD患者后,患者的炎症反应出现加重,心肌损伤较为严重,血清cTn-T和hs-CRP水平会出现升高,增加了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肌钙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患者58例为观察组,根据病症程度分为观察Ⅰ组(轻)、观察Ⅱ组(中)、观察Ⅲ组(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对象的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结果观察Ⅰ组尿微量清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Ⅰ组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Ⅱ组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Ⅰ组,观察Ⅲ组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检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判断病症程度的诊断指标。

  • 标签: 尿微量清蛋白 血清胱抑素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糖尿病肾病 临床价值
  • 简介:糖尿病发病率增长之迅速,已使其成为一非传染性流行病.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超过总人口的2.5%[1].30%~45%的1型糖尿病和5%~10%的2型糖尿病患者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在临床常规方法诊断糖尿病肾病时几乎已无法防止患者肾功能的衰退,如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即微量蛋白尿期或之前,予针对性治疗,有可能控制和延缓肾病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与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相关的各项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及诊疗.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微量白蛋白 蛋白尿 高血压 血脂 胰岛素抵抗
  • 简介:采用稀释的新鲜血浆或陈旧血浆,与凝血酶制备成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阳性标本,不仅方法简便,并可动态观察,能更好地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 标签: 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凝血酶 阳性 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运用在小儿肺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患儿各60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55例为对照组,分别行C反应蛋白检测和血常规检测,对比分析各组的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和支原体感染组的CRP水平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并且细菌感染组的CRP水平高于支原体感染组(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白细胞减少率、血小板减少率以及贫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和细菌感染组(P<0.05),但是对照组和细菌感染组比较无区别(P>0.05);同时,三组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小儿肺炎C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疾病类型。

  • 标签: C反应蛋白 小儿肺炎 支原体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8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组和临床糖尿病肾病(CDN)组,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分别检测各组血清LP(a)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LP(a)水平SDM组、EDN组、CDN组显著高于NC组,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P(a)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r=0.485)。结论:EDN组、CDN组患者血清LP(a)水平随着UAER的增加而升高,可能与DN的进展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诊断 脂蛋白(A)/血液 人类
  • 简介: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其对糖尿病近期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用INT法测73例糖尿病人及80名健康对照者的糖化血清蛋白的浓度。结果: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r=0.6156,P<0.01。结论:糖化血清蛋白与血糖的相关性较强,同时根据追踪观察可见糖化血清蛋白可反映血糖在2-3周内的改变,它可作为糖尿病近期控制的参考指标。

  • 标签: 糖化血清蛋白 糖尿病 控制 血糖
  • 简介:泛素蛋白酶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system,UPS)是真核细胞内除溶酶体外的另一种蛋白降解系统。内源性抗原大多需要泛素蛋白酶系统处理而经MHCI类途径提呈参与免疫应答。该文就UPS与内源性抗原的关系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泛素 蛋白酶体 内源性抗原
  • 简介:摘要随着蛋白质组学概念的提出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拥有了一条寻找恶性肿瘤诊断及判断预后重要的线索,这对于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开展恶性肿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从2016年4月起到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所有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随机选取的9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小儿病毒性脑炎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CHD诊断、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83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1、3、5、7、15、25日血清CRP浓度变化,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45例。结果:UA组血清CRP浓度明显增高,与SA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SA组与对照组比较,虽然两组同在正常人波动范围内,但有差异(P<0.05)。SA组和UA组患者入院1-25天经治疗后,SA组血清CRP浓度下降不明显。UA组在入院1-3天内CRP下降不明显,以后下降至接近SA组的水平。结论:心肌缺血本身并不能明显引起血清CRP浓度的增高。心绞痛从SA到UA的发展过程中,血清CRP浓度在逐渐增高,并随着有效的治疗而接近对照组。因此,血清CRP测定在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心绞痛 血清 C-反应蛋白 诊断 治疗 测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试验研究的90例患儿作为本次试验研究的观察和分析对象,将这90例患儿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患儿实施常规对症和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的45例患儿在对照组常规对症和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甲强龙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实验室指标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2.01±0.29)、黏膜充血消退时间(4.57±0.89)、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5.02±0.61)、手足肿胀消退时间(5.32±0.6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8.89%,对照组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3.33%,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采用丙种球蛋白对不敏感川崎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强龙辅助治疗,能够显著缩短患儿各项川崎病临床症状的消退时间,加快促进患儿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恢复,同时降低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不敏感川崎病 临床疗效 甲强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5年9月起到2017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急性脊髓炎患者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的12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个人意愿将这120例患者分为60例对照组和60例观察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给予甲泼尼龙进行治疗,观察组的6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1.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没有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病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进行急性脊髓炎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缩短患者的病愈时间,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甲泼尼龙 丙种球蛋白 急性脊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DLC-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病理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并采取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做了病理检查,观察并记录了DLC-1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DLC-1蛋白与胃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和疾病预后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观察比较,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DLC-1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含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DLC-1基因表达情况与男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C-1蛋白表达与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对于分化差,有远处转移,且浸润程度较严重的患者,DLC-1蛋白的表达情况较差,DLC-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癌症的分期、分化程度、远处播散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LC-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癌症的分期,对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同时可用于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标签: DLC-1蛋白 胃癌 表达 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