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3 个结果
  • 简介:自马克主义诞生以来,马克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史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史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发展、女性的社会作用、女性的社会权利和女性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主义的女性观虽然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不仅当代女性主义的马克主义发展了马克主义的女性观,而且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马克主义的妇女理论对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发展仍有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女性主义 伦理观
  • 简介:我国学术界的生态马克主义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视阈,即把生态马克主义看作一种后马克主义流派,把生态马克主义看作经典西方马克主义对生态学关注的结果,把生态马克主义看作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底蕴的生态学理论。本文在分析上述三种不同研究视阈的理论得失的基础上,阐发了生态马克主义理论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有的致方向。

  • 标签: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 简介:马克主义不是永恒在场、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而是在时空差异的语境中不断出场的创新体系。科学理解马克主义出场的辩证法需要深度分析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的辩证建构;理解“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等多重辩证循环;理解出场语境、出场路径与出场形态三重结构的辩证作用。历史场域、多重循环和三重结构深刻表征了马克主义与时俱进的辩证视闽。马克主义的当代发展不仅需要时代实践的驱动,也需要当代思想的滋养,在思想撞击和学术对话中磨砺思想之锋,在不断批判地汲取对话者的优秀思想资源中成为当代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出场学 辩证法
  • 简介:马克与正义的关系是国外学者长期争论的论题之一。争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是否拒斥正义,马克是否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非正义,共产主义社会能否超越正义,马克是否反对分配正义。要厘清这些问题,只有在重读马克、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深入把握国外学者争论的实质,才能澄清马克与正义的关系,从而厘定马克正义思想的本质内涵。

  • 标签: 马克思 正义 问题 解答
  • 简介:马克基于对现代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关照和对人类政治命运的终极关怀,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扬弃虚幻共同体、超越政治解放和克服市民社会的超政治的社会理想。马克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武器,科学地论证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作出了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国家的消亡既是马克的社会理想的承诺,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图景”。我们应从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高度去理解国家的消亡,从而澄清马克的国家消亡论既不是乌托邦的神话,也不是“宿命”的机械历史决定论。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消亡 社会理想
  • 简介:近年来,随着“马克主义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一级学科,“马克主义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国内马克主义研究在表面上也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于是马克主义的整体性问题被提了出来。然而,与这种表面上热闹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真正从心灵深处认同、信仰马克主义的人并不很多。这种悖论式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研究马克主义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必须对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的马克主义“热”进行“冷”思考,就是说,必须认真地、郑重地提出并弄清这样一个问题:马克主义就其本义而言,是站在大众立场、为大众立言、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并极力维护大众利益的学说,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中,为什么马克主义却与大众渐行渐远呢?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没有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主义,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主义,进而导致了对马克主义的种种误解,把完整的马克主义变得支离破碎。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 理解马克思主义 大众立场 体性
  • 简介:7.“功能”的整体性任何一种理论都要显示其功能,马克主义理论同样如此。在功能上,马克主义不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理论。马克主义的整体性在其功能上集中体现为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一些学者认为,马克主义只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理论,而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这是对马克主义之功能的一种误解,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理论功能的整体性上来理解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体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 “功能” 解释世界 改造世界
  • 简介:在西方思想史的演进中,霍布斯和洛克开创的政治个人主义曾经是近代政治哲学的重大成就,并成为近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卢梭的重要性在于,他率先发动了对政治个人主义的批判,提倡重建社会普遍性的伦理原则,以此重新唤醒人们对共同体和公共精神的重视。马克深受卢梭的影响,对政治个人主义及奠基其上的资本主义积累原则展开了双重批判,提出通过“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联合”来实现个人与社会共同体在更高水平上的统一。马克把卢梭的普遍性形式落到了实处。

  • 标签: 个人 社会 卢梭 马克思
  • 简介: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涂尔干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的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的地方。虽然吉登斯后来选择了和马克一样的创新道路,但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成果的持久影响力。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具有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许多马克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种批判存在若干过犹不及、似是而非之处。

  • 标签: 吉登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
  • 简介:布尔什维主义的起源不应从马克主义当中去寻找,即使没有马克主义俄国也会产生和出现布尔什维主义运动,只不过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和旗帜来进行。布尔什维主义并不是非民主国家的原因,而是非民主国家的结果,其产生根源于俄国社会发展的落后实际,是俄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形势使然。作为20世纪马克主义的表现形态之一,苏联马克主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和无根据的,但它与马克的思想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 民主 专政 现代化
  • 简介:在这篇讲演中,麦克菜伦考察了过去九十多年间马克主义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他认为西方马克主义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主义。他认为这是理解西方马克主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有益方式。他重点考察了当前的三个主题:全球化、帝国主义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他认为,马克主义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最后,他再次提到《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拥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尊严不是来自于契约,或者个人所有的或是所做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 帝国主义 生态问题
  • 简介: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舆论家,是18-19世纪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具有一定影响的法国理论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批判地吸收卢梭著作中有益的成分作为自己理论的资源,但始终划清同卢梭之间政治立场的界线,认为卢梭是资产阶级左翼思想家和理论家,其立场是资产阶级的,是与无产阶级的立场格格不入的。卢梭和启蒙学者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而这正是现代社会主义所要批判和摒弃的。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努力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受苦大众谋求真正的解放,使无产阶级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共和国。因此,卢梭的理论只是法国的社会主义和政治历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其他众多的理论一起,共同对马克思恩格斯产生了影响。

  • 标签: 卢梭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
  • 简介: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逻辑范式,是研究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遵循“逻辑起点一逻辑中介一逻辑终点”这样的理路,从马克主义中国化逻辑范式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主义中国化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这三个维度的内在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结构,为中国化马克主义的独特性和科学性提供了理论保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逻辑范式 有机统一
  • 简介: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主义的基本原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
  • 简介:2012年4月第二届中英马克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在曼彻斯特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主义与人道主义,会议着重讨论了威廉·莫里斯《生活之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雅克·朗西埃《歧见》和马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四个文本,从马克主义的角度讨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生活之美》 《歧见》 《审美之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需要从文化的维度加以深入研究和实施。既应当研究总结历史经验,包括我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经验,也包括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经验,还应当借鉴国外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应当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未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文化 维度
  • 简介:马克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 标签: 唯物史观 第一提琴手问题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简介:在把握马克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重读马克,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马克思国家学说 阶级 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