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双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侧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掌侧经肱桡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60例患者中30例采取Henry入路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30例采取经肱桡肌入路手术治疗,设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桡骨远端形态的恢复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掌倾角为(10.95±1.82)°,对照组患者的掌倾角为(11.58±2.14)°,两组患者掌倾角对比无差异,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结论掌侧经肱桡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较高,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会阴正中切开术与会阴侧切术用于阴道助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130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会阴侧切术,观察组行会阴正中切开术,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切口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新生儿体重及产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I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裂开及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住院天数为2d,显著少于对照组4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不是选择会阴正中切开术及会阴侧切术的关键因素,会阴正中切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创伤小,术后愈合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68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入路方式将其分为掌侧入路组(34例)和背侧入路组(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内固定效果、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掌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背侧入路组(t=-10.274,P<0.05),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背侧入路组(t=-9.246、-6.858,P<0.05)。两组术后同时间点的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倾角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侧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378,P=0.123)。掌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 2/34)低于背侧入路组(26.47%, 9/34), P<0.05。结论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但掌侧入路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手术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白膜切开的阴茎腹侧延长术纠正尿道下裂中海绵体不对称所致阴茎下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39例利用单纯白膜切开的阴茎腹侧延长术纠正海绵体不对称的尿道下裂患儿(其中36例为浙大儿院泌尿外科病例,3例为嘉兴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病例)。患儿年龄0.5~5岁,中位年龄1.1岁。第一期手术,先给予阴茎皮肤肉膜彻底脱套松解皮肤及筋膜引起的牵拉,再离断尿道板解除短尿道因素,然后测量阴茎背侧长度A和伸直前阴茎腹侧长度B,白膜切开术使阴茎完全伸直后测量阴茎腹侧长度C;第二期手术,人工勃起试验观察阴茎下弯情况,测量阴茎背侧长度D和阴茎腹侧长度E。比较阴茎伸直前后背侧腹侧的长度。结果第一期手术中测得阴茎背侧长度A为33~39(35.6±3.2)mm;伸直前阴茎腹侧长度B为28~35(29.8±2.8)mm;伸直后阴茎腹侧长度C为32~38(34.3±2.1)mm。B和C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和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期手术中测得阴茎背侧长度D为34~41(36.4±2.5)mm,测得阴茎腹侧长度E为33~40(35.7±3.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随访0.5~2.5年,平均1.7年。所有患儿根据侧面照片测量勃起时阴茎下弯角度均<15°。结论单纯阴茎腹侧白膜切开术有效纠正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阴茎下弯,近期效果佳;术中测量比较腹侧及背侧阴茎的长度可以验证其延长腹侧阴茎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在产钳术中采用阴道右-后侧切开术时双手保护会阴伤口的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1年间经阴道分娩的2337例产妇中使用产钳术的81例产妇为观察对象,使用产钳术的患者占总阴道分娩患者的3.47%,将其选为观察组;选取2008-2009年间我院使用产钳术的81例产妇为对照。观察组产钳术中使用阴道右-后侧切开术并双手保护会阴伤口;对照组采产钳术中采用阴道左-后侧切开术并单手保护会阴伤口。两组产妇术前均排除合并其他系统的并发症,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在术中出血量、会阴部损伤、术后发生感染的差异。结果对比两组产妇术中的出血量及会阴部损伤,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产妇会阴部的损伤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产术后发生感染的情况,观察组术后感染率2.47%,对照组术后感染率9.88%,观察组产妇术后发生感染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产钳术中使用阴道右-后侧切开术双手保护会阴伤口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产妇阴道的损伤,缩短伤口渗血时间及减少出血量,并且降低伤口感染率,所以应积极推广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产钳术中。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 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效果研究。方法:纳入我院 2013 年 8 月至 2018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58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及治疗类型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 n=29 例),研究组患者开展 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患者开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随访期结束时旋前、旋后、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等活动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 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3.45 %,对照组为 17.24 %,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 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术后愈合及恢复情况满意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会阴正中切开术与会阴侧切术用于阴道助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30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会阴侧切术,观察组行会阴正中切开术,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切口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新生儿体重及产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产妇I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裂开及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住院天数为2d,显著少于对照组4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体重不是选择会阴正中切开术及会阴侧切术的关键因素,会阴正中切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创伤小,术后愈合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效果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及治疗类型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29例),研究组患者开展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开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随访期结束时旋前、旋后、掌屈、背伸、尺偏及桡偏等活动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45%,对照组为17.2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腕掌侧入路切开复位进行内固定治疗的效果确切,术后愈合及恢复情况满意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内侧与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05月至2022年0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8例(76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3.44±0.62)、手术时间(45.40±8.25)、术中出血量(4.48±1.95)与对照组切口长度(7.63±1.27)、手术时间(81.60±13.70)、术中出血量(21.36±8.62)对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有1(3.13%)例患儿出现术后再脱位,5(15.63%)例患儿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4(12.5%)例患儿再手术。对照组有2(5.56%)例患儿出现术后再脱位,5(13.89%)例患儿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5(13.89%)例患儿再手术。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讨论:内侧切开复位法对患儿产生的创伤较小,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较小,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治疗儿童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疗效,并对这些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了解,作出论述。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的70例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儿行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取单纯的扩大前颅窝底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儿的肿瘤切除率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使用软件SPSS16.0处理数据,单侧额下入路组与双侧额下入路组的术前肿瘤大小构成、年龄构成无统计学差异。肿瘤手术切除程度、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术前术后KPS评分差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额下入路联合面部鼻侧切开手术对于儿童前中颅窝底各类颅底沟通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最大范围地切除颅底肿瘤,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会阴切开评估量表”综合评估在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96例初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经阴道分娩,对照组(n=48)采用传统接生技术,观察组另外(n=48)严格按照“会阴切开评估量表”逐项进行打分,并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采用会阴切开术,比较两组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和产后2h出血量、产后42d盆底肌力。结果:①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产时和产后2h出血量比较(P>0.05);②两组产后42d盆底肌力比较(P>0.05)。结论:利用“会阴切开评估量表”综合评估可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实验组采取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掌倾角、尺偏角高于对照组,桡骨轴向短缩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促进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的康复,治疗并发症较少,手术治疗有效率和安全性较高,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有极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