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监护仪所示的呼吸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参数探索肺源性心脏病病理生理变化的昼夜生物节律特征。方法,15例样本均符合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4例,平均年龄68岁,设置6个时点:0点、4点、8点、12点、16点、20点,从24h监护仪中获取呼吸率(次数)、心率(次数)和SpO2(百分率)的监测数据,分项输入余弦法程序进行生物节律分析。结果:在所观测的15个病例中,呼吸率9例和心率10例的峰值相位位于356.89°--84.50°(23点44分-4点36分),其中5例其中5例P〈0.05,提示有显著生物节律特征。SpO2的峰值相位,12例位于-130.60°--310.16°(8点20-20点20分),其中5例P〈0.05,提示有显著生物节律特征。结论:肺源性心脏病例的呼吸率和心率夜间明显快于白天,SpO2明显夜间低于白天,提示该病的病理生理具有昼夜生物节律特征。
简介:目的探讨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手术治疗的169例急性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24h内入院并行CT检查,计算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以伤后14d观察周期,判断早期死亡。结果149例中,早期死亡20例,早期病死率为13.4%。与存活病人相比,早期死亡病人入院时GCS评分、运动评分更低(P〈0.05),瞳孔变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Marshall和Rotterdam评分更高(P〈0.05)。随着Marshall分级或Rotterdam评分增高,病死率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Marshall分级和Rotterdam评分对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都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但是Rotterdam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52;95%CI:0.764~0.941]优于Marshall分级[AUC=0.800;95%CI:0.719~0.881]。结论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都可以很好地预测急性中、重型TBI的早期病死率;由于RotterdamCT评分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或许更适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
简介: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anadianCardiovascularSociety,CCS)已将2010年完整版心厉颤动指南刊登在2011年1月出版的加拿大心脏病学杂志上。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CCS指南委员会回顾了最新的证据,并将最新的临床重要进展加入到更新的指南中。2011年公布了三个重要的心房颤动试验结果: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维生素K拮抗剂比较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试验(RivaroxabanOnceDailyOralDirectFactorandEmbolismTrialinAtrialFibrillation,ROCKET--AF)、阿哌沙班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事件的研究(ApixabanforReductioninStrokeandOtherThromboembolicEventsinAtrialFibrillation,APJSTOTLE)以及永久性心房颤动标准治疗基础上使用决奈达隆的预后研究(PermanentAtrialFibrillationOutcomeStudyUsingDronedaroneonTopofStandardTherapy,PALLAS),后者研究永久性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用决奈达隆与安慰剂对照的安全性和疗效。所有这些大规模随机试验都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自2010年指南公布以来又出现了其他重要的新证据,包括心房颤动相关卒中和出血风险的预测评估方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判断、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口服抗凝剂相关的风险效益比,以及单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与口服抗凝剂联合使用的风险/效益比。指南委员会认为,由于这些大量重要的新证据的出现,有必要对2010年卒中预防和心室率/节律控制指南进行更新。本报告对这些新建议的详细内容、相关背景及依据进行介绍。
简介: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artery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影像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重度管腔狭窄患者40例,在给予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0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结果随访1年,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以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有1例(5%)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氯吡格雷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5)。氯吡格雷组有2例(10%)停药,阿司匹林组有8例(40%)停药,氯吡格雷组服药依从性高于阿司匹林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针对IAS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可作为卒中二级预防首选用药,但对于依从性较差或既往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
简介:目的评价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伴发痫性症状的发生率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7年9月~2008年8月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的2862例既往无癫痫病史的发病14d内住院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时记录患者发病时或住院期间是否合并痫性发作症状,根据是否合并痫性发作分为合并痫性发作组和未合并痫性发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评价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既往史、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幕上脑出血累及部位和体积、住院合并症与痫性发作的相关性。结果2862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年龄中位数62.0岁(四分位间距53.0~72.0),1115例(39.0%)为女性,1921例(67.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33例(4.6%)患者合并痫性发作。与未合并痫性发作患者相比,合并痫性发作患者GCS平均评分低(9.5vs12.5,P=0.006),合并脑积水(5.3%vs1.5%,P=0.050)和肺炎(30.1%vs17.0%,P〈0.001)的比例高。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下列因素与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伴发痫性发作独立相关:入院时GCS评分每降低2分[比值比(oddsratio,OR)1.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21~1.45]、血肿累及皮层(OR5.82,95%CI3.88~8.72)、合并脑积水(OR2.73,95%CI1.14~6.56)和合并肺炎(OR1.65,95%CI1.09~2.52)。结论痫性发作是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昏迷程度、血肿累及皮层,以及合并脑积水和肺炎是并发痫性发作症状的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本指南旨在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新的综合性推荐意见。方法:通过Medline正式检索截止2006年8月的相关文献,并将撰写委员会已知相关问题的其他论文作为补充,用证据表合并资料。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水平分级标准对每项推荐意见进行分级。由5位同行评议专家和卒中委员会领导委员会成员对指南草案进行发表前审阅。预期本指南在3年内完全更新。结果:本文陈述了脑出血的诊断、动脉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处理、脑出血内科并发症的治疗以及复发性脑出血的预防等方面的循证指南。对重组Ⅶ因子延缓早期出血的近期试验进行了讨论。对自发性脑出血治疗的各种外科手术方法提出了推荐意见。最后,对脑出血患者的撤销治疗和临终问题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