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SCs移植入SCI部位促进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具体机制如下,促进SCI后神经元的功能恢复以及神经轴突的再生,  细胞移植可以通过改变SCI后的病理过程从而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标签: 修复脊髓 损伤进展 移植修复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9-19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9期
  • 机构:脊髓的损伤很少会痊愈,因为损伤的神经细胞并不能再生,而较长的神经纤维的再生长往往会被瘢痕组织及神经内部的分子过程所妨碍。一篇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科学》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德国神经退化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进行动物实验发现,癌症药物埃博霉素或可减少脊髓损伤后疤痕组织的形成,同时可以刺激损伤神经细胞的生长,而这将有效促进动物机体的神经再生及运动机能的改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引起细胞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的感觉能力或运动能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最终导致截瘫或四肢瘫痪。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员在神经保护药物、生物材料、干细胞技术、纳米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可能被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尽管在院前护理、医疗和外科管理以及康复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许多脊髓损伤患者仍然经历着严重的神经系统残疾,且许多基础研究中的治疗方法在转化为临床试验时没有显示出相关疗效,因此,可能需要同时利用多种治疗方法的组合疗法来达到满意的结果。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探索的脊髓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脊髓再生的影响因素及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治疗策略,并强调了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神经保护 神经再生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瘫痪。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但通常临床改善效果不佳。脊髓损伤中最广泛的细胞死亡发生在创伤后数小时内,因此早期干预可能是减少受损脊髓进一步损伤或遭受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的最有效方法。在此我们归纳综述了药物对脊髓损伤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揭示药物治疗在脊髓损伤治疗方面有较好的开发潜力,为药物更高效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基于药物治疗脊髓损伤的新药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药物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柱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治疗的12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脊柱脊髓损伤病人的护理措施,包括身体护理、心理支持、康复锻炼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护理人员提供指导。

  • 标签: 脊柱脊髓损伤 患者 护理措施
  • 简介:背景: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是近年来脊髓损伤治疗研究的新领域,但其不同饮食配方对脊髓损伤治疗疗效尚不明确,需进一步观察研究.目的:研究急性期不同水平内源性酮体增加对脊髓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与运动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大鼠进食标准饲料;B组大鼠和C组大鼠分别进食生酮率(ketoneratio,KR)为3.1∶1和6.1∶1的生酮饲料.造模前1周给予相应饮食疗法,保证3组大鼠等热量摄人.制造T10脊髓损伤钳夹模型后,继续相应饮食疗法.对造模后各组大鼠BBB评分进行比较;比较3组大鼠饮食干预前、饮食干预后第1、3、5、7、9周血清酮体和尿酮体水平;造模后第8周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MEP)检测,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进行凋亡细胞染色,比较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丝蛋白(NF-200)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比较术后每周3组大鼠BBB评分发现组间运功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酮饮食干预后,各检测时间点3组大鼠血清酮体水平和尿酮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C组血清酮体水平和尿酮水平显著大于B组,B组显著大于A组.3组大鼠MEP振幅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A组脊髓组织损伤及变性程度最重;B组和C组的凋亡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的NF-200阳性细胞计数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饲料配方的KR越高,酮体升高效果越好;KD能减轻脊髓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增加脊髓组织保留,对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KD干预不能有效改善重度胸段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未得出运动功能恢复与KR的确切关系.

  • 标签: 脊髓损伤 生酮饮食 神经保护 运动功能 大鼠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治相关问题。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为研究时间,样本为此时间段就诊40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干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治愈及病情好转共37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可提高重症颅脑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治疗效果,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脊髓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 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研究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损伤对大鼠脊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脊髓挫伤组、单纯爆破减压组和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每组8只。在伤前、伤后即刻、30、60、90min5个时间段观察脊髓伤区及周围微循环情况,伤后6周取各组伤段脊髓,纵轴冰冻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保存,借助计算机软件估算出脊髓剩余体积。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脊髓损伤组、单纯爆破减压组和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评分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且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损伤较重。脊髓组织病理分析表明,病变持续性加重,伤后6周爆破性减压复合脊髓挫伤组平均剩余脊髓体积百分比仅为66%。结论爆破性减压可明显加重损伤脊髓微循环障碍,且有持续继发性病变加重作用,提示爆破性减压可能进一步损害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

  • 标签: 大鼠 爆破性减压 脊髓损伤 复合伤 微循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