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并分析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观察,对患者分别进行深静脉造影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诊断符合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有57例,深静脉造影术诊断的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有56例,其中诊断正确的患者有54例,敏感度为96.4%(54/56)彩色多普勒准段的特异度为78.6%(11/14),说明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诊断能够收到显著的诊断效果。结论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临床上可以将这种诊断方式与深静脉造影术进行综合使用,进而提高临床诊断工作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儿应用硬腰联合麻醉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358例下肢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分别179例。硬膜外组应用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腰联合组应用硬腰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起效时间、阻滞充分时间、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清醒时间;不同时间点患者VAS积分。结果硬腰联合组麻醉效果高于硬膜外组,P<0.05;硬腰联合组起效时间、阻滞充分时间、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清醒时间短于硬膜外组,P<0.05;硬腰联合组切皮、缝皮时VAS积分低于硬膜外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儿应用硬腰联合麻醉的价值高,可提高麻醉效果,缩短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减轻患儿疼痛,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肢、下肢输注刺激性药品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在输注刺激性药品相同、药品总量和滴速等相对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机选择100例患者,其中50例为上肢静脉输注地塞米松,50例为下肢静脉输入地塞米松,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病情况。结果上肢静脉输注刺激性药品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病率为8%,而下肢静脉输注发病率达到30%。下肢静脉炎静脉栓塞的严重程度发生静脉炎静脉栓塞30例,其中有2例为静脉栓塞。而上肢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都为轻度,无静脉栓塞。其中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也存在差异,20~40岁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病率为35.71%,40~60岁为19.3%,60~80岁最低为10.34%。结论静脉炎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年龄成反比;下肢静脉输注刺激性药品患者静脉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比上肢静脉输注高,而且下肢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上肢静脉炎严重。因此在为患者输注刺激性药品时应选择上肢输注。
简介:摘要临床上下肢静脉溃疡(VLU)又被称之为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为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本病患病率约为0.5%~1%。溃疡难以根治,极易复发,以致患者工作与生活质量同步降低1。湿性愈合理论与传统换药方法在本质上存在区别,湿性愈合具有保湿、吸湿及保温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伤口自溶性清创,也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以及上皮化的形成,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存进伤口愈合进程、降低就医成本,所以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行分析,能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选取了2014年06月01日-2017年06月01日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52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进行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常规组25例行传统护理,干预组27例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干预组和常规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干预组依从率、坚持功能锻炼率、健康知识通晓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干预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存有差异(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深度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科入院待产的3686人,时间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水平,鼓励孕产妇日常多做下肢运动,禁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管痉挛,减少静脉淤滞,家属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足关节、足背曲、膝关节伸展、抬腿等,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及早下床活动,主动做腿部伸曲及抬腿等动作,膝关节抬高10°~15°,有利于静脉回流。对有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每日观察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发紫及血肿等,同时遵医嘱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患者出现失血等突发状况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于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结果3686例产妇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过治疗、早期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减少静脉壁的损伤,鼓励产妇多活动、多饮水,积极治疗合并症,将极大程度上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聚桂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6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溃疡患者,经皮穿刺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观察下肢静脉曲张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曲张静脉消失者为131例,占96.32%,83例C5期病人中,65例溃疡均消失,占78.31%;53例C6期患者中,37例溃疡愈合,且溃疡逐渐缩小,占69.81%;53例出现过敏性皮疹,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聚桂醇作为国产新型的泡沫硬化剂,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溃疡,是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46例偏瘫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2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机电生物反馈方式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前后一个月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结果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MBI分数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方式治疗偏瘫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集训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康复治疗的两组患儿,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康复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的功能区得分及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定结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的功能区得分均优于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疗效(GMFM-88得分)评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定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各能区的发育商(DQ),治疗6个月后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集训与常规康复相结合可以更有效提高患儿的认知、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对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更有实际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五味消毒饮加减汤剂口服治疗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单侧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7例,治疗组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两组肢体肿胀程度,并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9%,对照组为78.3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周后两组肿胀程度有效率比较Ⅰ度肿胀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91.67%,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度肿胀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肿胀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味消毒饮加减汤剂口服能明显缓解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肿胀情况,尤其对中重度肿胀的患者疗效更加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B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C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结果而在三组的MAL指数对比中,A组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的MAL指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MAL指数对比却不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单独的塑性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中发现,两组的康复疗效具有共同的效果;而A组采用塑形技术联合行为技术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因此,在康复治疗中的行为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形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与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胃肠外科患者,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即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预防性护理,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为2.5%,对照组则为12.5%;研究组其他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22.5%;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为胃肠外科患者在围术期施以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也可以避免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以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各60例。其中,围产期,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参照组为18.4%,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干预组为96.7%,参照组为7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围产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增加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下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价值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并对所得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和DSA检查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是95.4%,还要对两者实施Kappa一次性的检验,其值是0.669>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快捷和安全与费用低廉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同时,在检查过程中的操作非常简单,患者的依从性比较高,能够直观地显示图像,有助于疾病诊治效果的提升,对于疾病发生和发展与转归判定的价值都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