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Lowveld烟草种植者协会(LTGA)制订了替代作物化学保护的害虫综合治理(IPM)纲领,IPM纲领包括苗床和田间应用两部分。2003年我们在全部烟草种植区的9个商业苗床中首次达到了在苗床上实施IPM纲领的目标。结果显示,IPM管理的苗床的烟苗根系发育及根与地上部的发育与标准的化学纲领相比较,或者等同或者更好。而且,在IPM苗床上没有发现根部病害,IPM纲领中包含的化学产品与标准化学纲领相比较,成本降低了35%,农药有效成份降低了63%。IPM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木霉菌(Trichodermaspp)的应用。目前正在对3家生产商所提供的木霉菌产品(Axion-Bio-Products,BiologicalControlProductsandDagutatBiolab)进行评价,以便获得在苗床应用的注册登记。
简介:采用烟碱转化早期诱导方法,对白肋烟达所26及其自交后代不同烟株的烟碱转化率进行了分析测定,以确定烟碱转化株鉴别标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烟碱转化率低于2.5%的烟株自交后代株系稳定,株间烟碱转化率变异小,且均低于2.5%,表明母代烟株为非转化株;烟碱转化率介于2.5%和3%的3个烟株自交后代均表现株间烟碱转化性状的分离,变异幅度分别为0.439%-10.331%、0.466%-21.834%和0.394%-3.757%,表明母代烟株为转化株。烟碱转化率大于3%的烟株自交后代烟碱转化率株间变异性大,烟碱转化性状分离严重;烟碱转化率大于50%的2个烟株自交后代烟碱转化率也都较高,是高转化株的表现。因此,烟碱转化率大于2.5%是确定转化株的可靠标准。
简介:采用烟碱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别方法,对白肋烟达白系列杂交种及亲本材料不同烟株的烟碱转化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配置了改良杂交种。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生物碱组成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达白1号和达白2号烟碱转化问题相对较小,但群体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转化株,总转化株比例分别为10.9%和23.7%,其中多为低转化株。达白3号问题比较突出,所测烟株全部为转化株,且转化程度较高,多为高转化株,平均烟碱转化率达到38.3%。达白1号的2个亲本MSKY14和达所26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转化株,对达白1号群体中转化株的产生均有贡献。达白2号的母本MSVA509多为非转化株,父本达所26对烟碱转化的贡献较大。达白3号父本达所27总转化株比例和高转化株比例都接近100%,是造成达白3号杂交种高烟碱转化株比例的主导因素。严格选择非转化株配置改良杂交种,群体中烟碱转化率显著降低。
简介:以湘西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烤烟生产调查和土壤性状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构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进而系统性评价植烟土壤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植烟土壤pH和砂粒等特性变异中等(18%),而一些微量元素和速效养分含量变异较强(63%-134%);土壤pH值、有机质、砂粒含量、全氮、全钾和有效硫适宜,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偏高,而土壤全磷和一些微量元素(钼、硼)缺乏。筛选出用于评价植烟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包含了土壤有机质、砂粒、速效钾、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钼;根据综合质量指标大小将植烟土壤质量分为优、良、中、较差和差5个等级,属于良等级以上土壤植烟区所占比例为37.4%,中等级别土壤占比43.8%,较差等级以下土壤占比18.8%。
简介:为探究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各阶段对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贡献率,通过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与评吸质量间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探索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间的关系。通过对烤后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建立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评价模型,再根据烘烤各阶段关键点测定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分析各阶段对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整体的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变片、凋萎和变筋阶段对常规化学成分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分别为0.56、0.21和0.15,而干片和干筋阶段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在变片、变筋和干片阶段对致香物质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分别为0.52、0.33和0.17,凋萎阶段贡献率较小,而干筋阶段的贡献率为负值。由此得出变片、变筋和干片阶段是致香物质形成的主要时期,凋萎阶段影响很小,干筋阶段有不利的影响;而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在烘烤前期,烘烤后期基本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