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台湾电影涌现出的原住民文化与在地经验,对少数操持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台湾学者具有别样的意义,不仅以此“高标”人文关怀与现实批判的立场,而且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而香港电影注重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殖民文化的衔接,在地经验却遭到贬抑,这种殖民文化身份的自觉承受以及所强调“非中非西”的特殊性,造成了“自大”与“自卑”的两种极端心理。后殖民文化理论与批评所设立的东西方对峙,在泰国电影中已经消失,“殖民意识”即是“在地经验”。对泰国电影来说,经济获利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泰国电影的这种自堕“妖魔化”陷阱的做法,恰恰隐藏着破除西方进一步“妖魔化”以及理性“去魔化”的积极的文化建设策略。

  • 标签: 在地经验 后殖民文化理论 台湾电影 香港电影 泰国电影
  • 简介: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文化身份 流放 寻根
  • 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派遣武官至前线观摩、学习最新战术理论及武器装备的运用,日本决策高层逐渐认识到此后的战争将以总体战的面貌出现。日本"革新官僚"欲加速推进国家总动员体制建设,但受阻于国内反战情绪和政党政治的压制,便在对外扩张侵占的中国东北地区先行建立高度国防"国家"——"满洲国",并通过全面扩大侵华战争推动自身国家总体战体制建设进程。日本终将台湾、朝鲜、"满洲国"等海外殖民地一并纳入总体战国家体系范畴。

  • 标签: 日本 总体战 国家总动员体制 高度国防国家 抗日战争
  • 简介:摘要满铁对东北的侵略自1906年日俄战争后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可以以1931年爆发为分界线。在此之前,满铁是日本开展对华侵略的主要载体,主要活动范围在以大连为中心的地区。满铁在对中国进行着掠夺和压榨资源的同时,也对附属地的教育体制进行侵略和干涉,为日本对东北的全面占领和民族奴化教育打下基础。

  • 标签: 满铁 辽宁 教育
  • 简介:<正>本文旨在经过对中国近代,主要是1862年至1945年间日本在上海的经济活动的考察,勾载这一时期日本在上海的金融、交通运输、贸易、纺织、杂货制造和地产保险各业的演进轨迹,以探讨日本在此阶段内对沪投资的特点。

  • 标签: 日本 贸易商 制造业 在华投资 经营 日元
  • 简介:<正>1939年8月,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国大地,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和屠刀下,中国人民饱尝着血痛。江苏金坛市中山公园(今华罗庚公园)。一个周日,只有17岁的她带着弟弟来玩皮球。突然皮球滚到附近长椅上正在看书的一名日本军人脚下,日本军人拣起皮球递给她的弟弟。只有5岁的弟弟接过皮球,礼貌地说

  • 标签: 中国女孩 日本军国主义 石板路 这一天 桃花灿烂 顾龙山
  • 简介:摘要: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邯郸市博物馆举办了《太行浩气——邯郸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为提升展览效果,征集了一批抗战时期的档案资料,其中有一封侵华日军驻扎大名时写给国内友人的信。此信经日语专家翻译,发现写信人中根信二先后参与了日军侵占潞安县以及在安阳、大名等地“扫荡”的罪恶行径,为日军侵略冀鲁豫地区再添新的罪证。

  • 标签: 日军旧书信  冀鲁豫  侵略暴行
  • 简介:阿特伍德的长篇小说《肉体伤害》将“肉体伤害”这一主题置于两个不同的后殖民语境中进行观察、对比和表征,赋予了加拿大这个年轻的后殖民国家以孩童般单纯顽皮的正面的文化形象,对美国新殖民文化以及英国旧殖民文化表现出明显的肯定和认同,而对前英国殖民地的文化“他者”则进行妖魔化叙述,折射出阿特伍德作为“定居者殖民地”作家所特有的权力意识和帝国意识。

  • 标签: 阿特伍德 《肉体伤害》 妖魔化叙述 后殖民政治 小说
  • 简介:香港的普及文化揭示了港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津津乐道于目常生活、物质消费以及赌博、赛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疑和它的殖民地身份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港的实行,殖民政府对港人政治主体意识的遏制,都促使它转而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如香港大学阿克巴·阿巴斯教授所言的畸形的文化,即政治上缺乏主体、经济上恶性发达的现象。

  • 标签: 香港大学 殖民时期 政治主体意识 资本主义制度 生活状态 物质消费
  • 简介:抵制与主体性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非洲、加勒比、印度的后殖民小说家及其作品中人物抵制西方殖民者及其文化的行.为并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后殖民小说中殖民地本土人接受或追求西方教育的行为是他们复制模仿西方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他们主体性乏弱的表现;而后殖民小说的另一普遍性主题“腐败”则是殖民地本土入主体性乏弱的结果。

  • 标签: 后殖民小说 主体性 抵制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霍华德别业》进行重新解读,认为该书处于英国殖民活动的大背景之下,表现了以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英国传统文化对以亨刺为代表的殖民新贵的文化接纳与灵魂救赎。

  • 标签: 后殖民 福斯特 霍华德别业
  • 简介: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殖民侵略和占领,什么时候必然就有反殖民侵略和占领的斗争;什么地方有殖民侵略和占领.什么地方必然就有反殖民侵略和占领的战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 标签: 殖民者 殖民侵略 国名 痕迹
  • 简介:香港开始洗刷殖民统治色彩香港回归临近,一些带有殖民统治色彩的痕迹在香港正逐渐消退,而代表新的历史时代的特征则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久前,香港邮政署宣布,经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讨论通过,一套新颖通用邮票将于1997年初推出;与此同时,已使用多年的英女皇...

  • 标签: 殖民统治 香港回归 紫荆花 全景图 逐步更换 伊丽沙白
  • 简介:抵制与主体性不可相提并论、混为一谈。非洲、加勒比、印度的后殖民小说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抵制西方殖民者及其文化的行为能力并不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后殖民小说中殖民地本土人接受或追求西方教育的行为是他们复制模仿西方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他们主体性乏弱的表现,而后殖民小说的另一普遍性主题"腐败"则是殖民地本土人主体性乏弱的结果。

  • 标签: 后殖民小说 主体性 抵制 意识
  • 简介:世界殖民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也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所组成的体系。它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必然,标志着资本主义对整个世界统治的确立。

  • 标签: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半殖民地 帝国主义
  • 简介:针对众多的与多民族经济和官吏国家相关的新权力手段,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可以有种种新形式的政治应对。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传播时代 民族经济
  • 简介:历史是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如果没有共同的集体记忆,这个民族就如同失忆的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哪里?要去哪里?也就自然任人摆布,甚至任人宰割。而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文化是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想要灭亡一个民族,首先就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摧毁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日本殖民者深谙此道,为了达到其永远霸占台湾的罪恶目的,他们开始有计划地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篡改台湾的历史,企图抹去台湾人民的历史记忆,割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联系。特别是1937年以后大力推行以灌输大和文化及“忠君(天皇)爱国(日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皇民化”运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摧毁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台湾民众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驯服子民。

  • 标签: 文化传统 台湾地区 日本 儒学 民族精神 集体记忆
  • 简介:澳门长期处于中西交汇的文化和政治语境中,中国、葡萄牙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政治深刻影响着澳门在世界上的城市形象。1987年3月26日,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草签了《联合声明》,澳门逐渐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对澳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即以1987年创刊的澳门一份著名杂志《文化杂志》的“中文版”为研究对象,关注这份杂志创办以来关于澳门的“历史叙述”,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澳门身份认同的转换,探讨该杂志的澳门叙述如何从去殖民化叙事、回归叙事到本土意识觉醒的嬗变历程,并分析这一历史叙述背后国家、民族和地方间复杂的权力关系结构。

  • 标签: 《文化杂志》 殖民化 澳门 叙事 本土意识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