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术中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诊的100例小儿短小手术患儿。随机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100例患儿分为氯胺酮组和七氟醚组。氯胺酮组给予氯胺酮静脉麻醉,七氟醚组吸入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了躯体运动和精神症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射消失时间、体动时间、出手术室时间相比较七氟醚组对比氯胺酮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体动时间、出手术室时间更短,氯胺酮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更短,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效果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可减少躯体运动、精神症状等并发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七氟醚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100例小儿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对比两组小儿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出室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反射消失时间、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儿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分泌物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4.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术麻醉使用七氟醚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并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小儿手术麻醉中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的效果差异。方法 样本由研究者医院提供,共计35例小儿手术患儿,手术时间2023年1月~12月。抽签法随机分组,分2组。对照组17例,予以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组18例,予以七氟醚吸入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麻醉不良反应以及术中体征数据。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麻醉10 min、术毕时的心率、呼吸频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小儿麻醉中,七氟醚吸入麻醉效果、安全性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建议首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喉罩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择期进行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气管导管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喉罩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T2、T3、T4和T5时间点的HR和DBP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T4和T5时间点的SBP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儿的呛咳和术后躁动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VAS评分和苏醒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作为一种新型的通气装置,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刺激小、不易引起喉部并发症,减少了麻醉用药量,且容易苏醒,对大多数小儿都适用。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和禁忌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层医院小儿唇腭裂整复手术的安全、经济的麻醉方法。方法小儿唇腭裂整复手术38例,年龄在18个月到13岁,ASAⅠ~Ⅱ级,术中以丙泊酚静脉输注辅助间断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效果,持续监测ECG、HR、SPO2。结果手术结束后10分钟内全部清醒,无拔管后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结论丙泊酚静脉输注辅助间断吸入安氟醚用于小儿唇裂整复手术麻醉时安全、实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用于小儿腺样体手术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011年实施腺样体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和对照组(七氟醚麻醉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置管时、术中30min,SBp、DBp、HR、SpO2的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管后1min内,对照组SBp、DBp高于观察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麻醉诱导时间大致相同,而苏醒时间观察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适用于小儿腺样体手术的全身麻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56例小儿手术麻醉的分析,选用适合小儿麻醉的方法和药物,并且在麻醉期间严密监测和管理,确保小儿麻醉和成人麻醉是同样安全的。方法本组患儿56例,进行手术用氯胺酮和氯胺酮复合安定的临床麻醉效应对比。对照组28例,为单纯氯胺酮;治疗组28例,为氯胺酮加安定静脉复合麻醉。结果对照组术中出现呕吐、反流1例,约占1.7%,分泌物阻塞呼吸道1例,约占1.7%,其中造成发绀1例,舌下坠造成发绀2例;治疗组没有出现上面的情况。结论随着外科的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到小儿外科,小儿麻醉已经成为麻醉科独立的专业,麻醉人员必须熟悉小儿解剖、生理、药理等特点,避免麻醉出现的发热、寒战和四肢抽动等不良反应,准确的应用相应的麻醉方法和适合小儿的监测设备,从而是小儿安全的度过麻醉和手术,并且在术后顺利的恢复。
简介:将具有各种功能的导管,经外周血管插至心腔或大血管,以检测心脏生理状况、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施行心血管造影和某些先心病介入治疗,称为心导管术。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曾被称为先心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确定复杂性先心病的最后方法。近年来,先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器材和工艺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和改进,临床上也广泛采用,由此可避免剖胸手术的损伤和危险、显着缩短住院时间,故是一项极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但是,心导管术属于有创技术,能引起患儿疼痛、焦虑不安和不合作。为取得患儿合作和操作顺利,在心导管术前及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使用一定的镇静药或施行全身麻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儿10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且术中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观察组患者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后,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0.5ml/kg,术中以氯胺酮-丙泊酚持续静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循环、呼吸功能相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稳定(P<0.05),具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苏醒较快且平稳,且恢复期精神症状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应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好,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