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格列汀对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胰岛α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自全国9家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患者病程<3年,未曾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FPG)<10.0 mmol/L。纳入患者接受12周的西格列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估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情况。以标准餐试验检测早相胰岛素分泌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变化以评估胰岛β细胞和α细胞功能改变。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相关性。结果患者经西格列汀治疗12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63±0.58)%,较基线值(7.70±1.22)%下降了(1.08±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P<0.01);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分别为(6.33±0.92)、(8.44±1.62)mmol/L,比基线的(7.71±1.70)、(13.27±2.74)m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1、-11.41,均P<0.01)。经过12周治疗,钳夹技术测定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升高,由治疗前的4.39(3.34,5.82)mg·kg-1·min-1升至5.71(4.34,6.48)mg·kg-1·min-1;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ΔI30/ΔG30)由2.42(1.09,4.42)mU/mmol升至5.17(3.44,8.56)mU/mmol;胰岛素分泌曲线下面积也较治疗前升高,上述3个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前后胰高血糖素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12周后血糖结局与基线HbA1c水平呈正相关(β=0.192,P=0.001),与基线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呈负相关(β=-0.070,P=0.03)。结论西格列汀治疗12周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降低,不仅显著改善了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改善了其胰岛素敏感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对急性高糖诱导的胰岛素瘤细胞-1(insulinoma cell lines-1,INS-1)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将INS-1细胞分为6组:正常糖浓度对照组(NG)、高糖组(HG)、NG+空载体组(NG+pcDNA3.1)、NG+Bmal1基因过表达组(NG+pcDNA3.1-Bmal1)、HG+空载体组(HG+pcDNA3.1)、HG+Bmal1基因过表达组(HG+pcDNA3.1-Bmal1)。NG组和HG组分别含5.5 mmol/L和33.3 mmol/L葡萄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均数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结果HG组较NG组细胞增殖率下降[(44.17±1.25)% vs(100±1.48)%,P<0.01],凋亡率增加[(1.86±0.28)% vs (0.56±0.04)%,P<0.01],Bcl2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1),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HG+pcDNA3.1-Bmal1组较HG+pcDNA3.1组细胞增殖率升高[(64.40±1.98)% vs(43.82±1.07)%,P<0.01],凋亡率下降[(0.95±0.26)% vs (1.66±0.15)%,P<0.05],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P<0.01),Bax、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1)。与NG+pcDNA3.1组比较,NG+pcDNA3.1-Bmal1组增殖率、凋亡率、Bcl2、Bax和Caspase-3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Bmal1可能通过调控Bcl-2/Bax/Caspase-3信号通路减轻急性高糖导致的胰岛β细胞凋亡,对β细胞起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评价不同病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代谢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耐量正常者48例(对照组)和T2DM患者182例,T2DM患者根据病程不同分为〈5年组(DM〈5组)74例、5~10年组(DM5-10组)51例和〉10年组(DM〉10组)57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以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全身胰岛素敏感指数[ISI(Matsuda)]评估胰岛素敏感性;以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I30/△G30)和葡萄糖处置指数(DI)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DM〈5,组、DM5-10组和DM〉10组HOMA.IR较对照组升高(8.78±7.12、8.08±3.67、7.84±5.08比4.76±3.43,P〈0.05),ISI(Matsuda)较对照组降低(46.78±29.00、36.71±16.67、38.86±21.72比61.13±32.08,P〈0.05),DM。5组、DM5Ⅲ组和DM〉1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5组、DM5-10组和DM〉10组△I√AG。和DI均较对照组降低[△I30/△G30:(68.41±361.52)、(4.31±3.42)、(7.70±5.78)mu,mm61比(92.65±309.29)mU/mmol;DI:0.0421±0.0123、0.0412±0.0123、0.0363±0.0116比0.1151±0.0236,P〈0.05oDM。5组、DM5-10组和DM〉10组△I30/ΔG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5组和DM5-10组比较,DM〉10组DI显著降低(P〈0.05).结论HOMA-IR、ISI(Matsuda)、△I/ΔG30对评价不同病程胰岛素抵抗程度敏感性不高;DI能更早地反映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调节血糖稳态能力的变化。
简介:目的用Nrf2/ARE通路激活剂上调Ⅱ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在胰岛B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对T2DM大鼠胰岛B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T2DM大鼠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组(DM组)、tBHQ干预组(tBHQ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C组)。连续干预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检测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观察胰岛细胞形态结构及凋亡,ELISA检测血清及胰腺组织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水平,Westernblot检测胰腺总Nrf2、核Nrf2蛋白表达。结果DM组FBG和FINS水平分别较NC组明显增高和降低(均P=0.000),tBHQ组FBG和FINS水平分别较DM组明显降低和增高(均P=0.000)。与NC组比较,DM组胰岛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出现肿胀、坏死,凋亡增加,tBHQ组胰岛细胞较DM组明显改善。与NC组比较,DM组血清及胰腺组织中MDA、TNF-α水平显著升高,T.SOD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0);tBHQ组血清及胰腺组织中MDA、TNF-α水平较DM组明显降低,T-SOD水平明显升高(均P=0.000)。DM组总Nrf2、核Nrf2蛋白的表达均较NC组显著降低(P总Nerf2=0.000,P核Nerf2=0.006),与DM组比较,tBHQ组总Nrf2、核Nrf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00)。结论激活Nrf2/ARE通路可通过上调Ⅱ相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在胰岛B细胞中的表达来减轻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对胰岛B细胞的进一步损伤。
简介: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PPAR-α)信号转导通路在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乳鼠心肌细胞培养,以细胞表面积、蛋白含量和心房利钠因子(atrialnatriureticfactor,ANF)mRNA表达为心肌肥大反应指标,观察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及其相应阻断剂MK886对高糖高胰岛素致心肌肥大作用的影响。利用Realtime—PCR方法和westemblot方法分别检测PPAR—α及其下游因子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在高糖高胰岛素模型组(25.5mmol/L葡萄糖与0.1gmol/L胰岛素),心肌细胞表面积、总蛋白含量和ANF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但PPA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同时,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然而PPAR-α的选择性激动剂非诺贝特(10^-6、3×10^-6和10^-5mol/L)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P〈0.01)。非诺贝特3×10^-6mol/L明显上调高糖高胰岛素模型组PPAR-α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并阻遏其下游损伤性炎性因子Cox-2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同时,MK886可完全阻断非诺贝特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组的上述改善作用(P〈0.05)。结论:PPAR-α及其下游炎症因子Cox-2参与了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简介: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48-01摘要胰岛素抵抗会减少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流量,但也有平稳血糖的作用。胰岛素服务作用也是平稳血糖,并且胰岛素的服务作用会限制胰岛素的分泌。
简介:目的观察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首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6月治疗的T2DM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治疗6个月观察组FBG、2hPBG、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观察组HOMA-βF、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HOMA-IR、晚相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其可有效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但对胰岛素抵抗无明显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沙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状况、胰岛β细胞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糖水平、血糖波动状况及胰岛β细胞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HbA1c为(6.32±1.02)mmol/L、(7.31±1.0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GE、SDBG及MODD为(2.24±0.53)mmol/L、(1.13±0.23)mmol/L、(1.58±0.32)mmol/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EISI、Homaβ及MBCI为(3.45±0.62)、(152.62±38.64)、(2.81±0.5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胰岛治疗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加血糖稳定性,减轻血糖波动所致的机体损伤,并能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应用瞬感血糖计和胰岛素泵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及术后的护理,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瞬感血糖计和胰岛素泵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的血糖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的分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方法:我们拟选择于2022年1月至10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7例,按照随机分组,分别为44例和43例。对照组在三餐之前,以胰岛素笔为工具,反复给药。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静脉注射。使用微量血糖仪对病人的血糖进行监控,在此项研究中,作者将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标设定为 GLU
简介:目的探讨周期性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的活性抑制肽(CIP)在老年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E18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以下简称神经细胞)和Min6小鼠胰岛细胞(以下简称胰岛细胞)。应用基因克隆CIP质粒,转入腺病毒,转染细胞。(1)根据是否导入CIP基因分为空载体组(EV组)和CIP转染组。(2)应用双氧水(H2O2)刺激神经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mmol/L和25mmol/L)刺激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组(或高糖组)、H2O2+CIP组(或高糖+CIP组)。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同位素标记测定酶的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胰岛素的分泌水平。结果H2O2刺激神经细胞1h后,可诱发p25表达,引起Cdk5过度活性,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诱发细胞凋亡增多。CIP转染组较H2O2组Cdk5的活性降低(P〈0.01);Tau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也降低(P均〈0.01);高糖刺激神经细胞4h,诱发p35表达增多,使Cdk5活性增高而抑制胰岛素的表达和分泌。CIP转染组较高糖组Cdk5的活性降低(P〈0.01);胰岛素的表达量和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1)在神经细胞中,CIP可以降低由于p25导致的Cdk5的过度活性,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减少凋亡;(2)在胰岛细胞中,CIP通过抑制高糖引起的Cdk5过度激活状态,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这可能是CIP在老年退行性疾病中起到保护性作用的机制之一。因此,CIP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的新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胰岛素强化方案治疗效果评价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变化分析。方法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照组,另取次年同期收治的48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应用胰岛素强化方案分别治疗两组患者,以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CP0)、餐后2h血糖(2hPG)、餐后2h胰岛素(2hIns)、餐后2hC肽(CP2)、糖化血红蛋白(HbAlC)、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作为本次治疗效果评价指标,评定两组患者本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PG、HbAlC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两组降幅近似(P>0.05)。治疗后两组FIns、2hIns、CP0、CP2、HOMA-β等指标相比治疗前明显上升,对照组改善幅度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方案对LADA患者血糖水平具有良好控制效果,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简介:背景:目前关于联合应用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在胰岛细胞分离纯化过程中对胰岛细胞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有报道。目的:比较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对胰岛细胞在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猪,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猪胰岛,培养24h后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②消化时加抑制剂组仅在消化过程中加入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③消化及培养时加抑制剂组在消化及培养的过程中均加入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AO-EB染色定性观察细胞形态及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活力及凋亡。结果与结论:空白对照组β细胞所占百分比为66.91%,消化时加抑制剂组为84.58%,消化及培养时加抑制剂组为87.15%;空白对照组活细胞、凋亡细胞及死亡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6.52%、16.15%、21.25%,消化时加抑制剂组分别为62.27%、14.66%、14.47%,消化及培养时加抑制剂组分比为73.09%、6.83%、10.28%。结果表明,在消化以及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均加入Caspase抑制剂及Cocktail蛋白酶抑制剂可明显减少细胞的损失,并且可以增加胰岛β细胞的百分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C肽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随病程变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 570例,男970例,女600例,年龄12~88(58±12)岁,糖尿病病程3 d至34(8.3±7.2)年。将患者按照病程进行分组,分别为糖尿病病程≤1年组340例,1年<病程≤5年组325例,5年<病程≤15年组650例,病程>15年组255例。采用ANOVA法比较不同病程患者组间的C肽释放指数(CRI)水平。在病程分组基础上,再分别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25羟维生素D[25(OH)D]中位数进行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亚组间的CRI水平。采用Pearson法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CRI主要相关因素。结果病程、HbA1c和25(OH)D是T2DM患者CRI的主要相关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3.108、-17.247和0.326,P均<0.01。胰岛功能随病程延长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病程早期(病程≤5年),随病程增加胰岛功能缓慢下降;随着病程进一步延长,胰岛功能以每年约2%的幅度持续下降;这种下降趋势至病程22年后出现减弱,患者的胰岛功能再次趋向缓慢下降。HbA1c的中位数为8.7%,将患者分为HbA1c<8.7%和HbA1c≥8.7%亚组;25(OH)D中位数为45.7 nmol/L,据此分为25(OH)D<45.7 nmol/L和25(OH)D≥45.7 nmol/L亚组。HbA1c<8.7%亚组CRI均明显高于HbA1c≥8.7%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5(OH)D分组后不同亚组间C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随病程延长呈现先缓慢再加速再缓慢的下降趋势,患者CRI水平与多个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