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方法,估算了1990—2014年中国各省份电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研究时期内,中国电力行业排放增长6.2倍,达到38.0(95%信度区间为31.3~46.0)亿tCO2当量(CO2-eq),而各省排放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排放重心向西部省份转移,内蒙古成为全国电力行业排放最大的省份。同时基于未来电源结构的发展方案,预测了2015—2050年不同电力需求情景下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趋势和达到排放峰值情况。电力需求高增速情景下2034年达到排放峰值59.5(49.3~71.8)亿tCO2-eq,而低增速情景可以提前至2031年达到排放峰值,且峰值水平下降7.7(6.3~9.3)亿tCO2-eq。

  • 标签: 电力行业 温室气体 空间分布 情景分析 排放峰值
  • 简介:在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中,燃煤电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相应地,燃煤火力电厂排除的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特别是其中的脱硫废水的排放。为了减少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它实现零排放。因此,本文作者对燃煤火力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可行性研究这个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 标签: 燃煤火力电厂 脱硫废水 零排放 可行性 研究
  • 简介:摘要:餐饮业是北京市大气环境污染源之一。为了解餐饮业大气污染物的产生能力及制定防控对策,本研究以门头沟区为研究对象,选取84家不同类别的餐饮企业场实地监测了净化后的油烟、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的产生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净化后油烟、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的平均浓度约分别为1.38、2.17和9.50mg·m-3。烧烤产生油烟、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浓度的Pearson系数存在强相关性,为污染物监测提供一种新思路,从而节约监测费用。基于本区餐饮企业数量和本研究测得的排放因子,按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估算污染物排放总量。初步估算出了门头沟区2020年餐饮业油烟、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的年产生总量,分别为22.5、35.4和81.6t。大部分餐饮企业安装的油烟净化器通过定期清洗能满足要求。

  • 标签: 餐饮业 相关性 排放总量 防控对策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化工行业有了很大进展,化工废水处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阶段,各个化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采用先进的排放技术,努力实现废水的零排放。本文笔者就当前化工废水的分类和水质特点入手分析,对新型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与解决对策展开讨论。

  • 标签: 化工废水 零排放 纳滤
  • 简介:摘要:集装箱制造行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于欧美,70年代转移到日本,80年代转移到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90年代后,我国大陆地区成为全球集装箱制造中心。通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三个第一,即集装箱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集装箱种类规格世界第一、集装箱产销量世界第一。集装箱制造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消耗大量的钢材、木材和油漆等。本文根据集装箱制造过程中VOCs的排放情况,阐述VOCs全过程控制及最佳净化技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煤化工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不仅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要求,也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煤化工企业需要加大对零排放技术的研究力度,根据实际情况优化零排放技术,从而改善技术应用现状、提高技术应用效果。

  • 标签: 煤化工 废水处理 零排放
  • 简介:摘要:由于我国需要大量的电能,因此我国每个城市建有很多发电厂,而二氧化硫是发电过程中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二氧化硫大都来自发电厂,而湿法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污染,它被用于火力发电中以有效缓解废弃排放。但是,由此产生的脱硫废水成为一种新的污染物,加强脱硫废水的零排放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燃煤电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显着提高环境质量。

  • 标签: 零排放 脱硫废水 燃煤电厂 探究
  • 简介:摘要:棒磨机废气排放管道风机是棒磨机正常运行的重要附属设备,针对本单位该设备运行情况,管道风机入口管道堵塞、入口软连接破损,出口管道积液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探讨,总结经验,降低设备检修率,提高设备长周期运行稳定性。

  • 标签: 管道风机故障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节水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与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碳汇能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路径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关注问题息息相关。本文就节水措施对碳排放影响及节水低碳目标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为水利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农业节水 工业节水 城镇生活节水
  • 简介: 摘要:氮氧化物(NOx)是水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研究利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降低水泥窑炉中氮氧化物排放的效果。通过实验和模拟分析,我们发现SCR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水泥窑炉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综上所述,利用SCR技术降低水泥窑炉中氮氧化物排放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水泥企业达到环保要求。

  • 标签: 氮氧化物 脱硝 水泥窑炉 SCR技术
  • 简介:摘要:电力行业中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是较重要的部分,变电设备的良好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逐步提升变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确保变电系统的安全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变电运行中的安全管理运行方式,认识电力运行的设备,从而采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完成电力设备的安全维护和检修,逐步提高电力设备的技术水平。 

  • 标签: 变电运行 安全管理 设备检修 
  • 简介:于2016年6-11月,在辽河口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基地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盐沼、笔架岭的盐地碱蓬(Suaedasalsa)盐沼和光滩中,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采集气体样品,在实验室中,测量和计算出气样的CO2浓度,估算CO2排放通量;分析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氧化还原电位、pH和电导率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芦苇盐沼、盐地碱蓬盐沼(涨潮前)和光滩(涨潮前)CO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187.7±649.0)mg/(m^2·h)、(362.4±146.1)mg/(m^2·h)和(91.1±21.1)mg/(m^2·h)。3种类型湿地CO2排放通量差异显著(n=24,p〈0.01),芦苇盐沼CO2排放通量最高,光滩的CO2排放通量最低。在涨潮中,盐地碱蓬盐沼和光滩的CO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27.9±90.9)mg/(m^2·h)和(45.8±21.1)mg/(m^2·h),显著低于涨潮前的CO2排放通量(n=24,p〈0.01)。各类型湿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24,p〈0.01),说明土壤盐分是影响不同类型湿地CO2排放通量的关键环境因子。

  • 标签: CO2排放通量 芦苇 盐地碱蓬 光滩 辽河口
  • 简介:摘要:目前应用最多的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主要为双膜法和蒸发结晶组合的工艺技术,产生的回用水主要用于循环水补水,固体盐作为危废处置,如何提高废水的回收率,减少蒸发结晶设备的投资,是实现零排放技术的关键。

  • 标签: 工业废水 零排放 膜浓缩 蒸发 自动化控制
  • 简介:本文应用LMDI分解分析方法对中国2000—2014年生产部门CO2排放量变化做因素分解分析,同时结合STIRPAT模型建立CO2预测模型,分析2017—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能耗强度变化对中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分别为114.9%、-22.6%。基于预测模型变量构建未来情景,设定正常路线、减排路线和激进路线3条路线,共包含9种情景。正常路线的低碳情景和减排路线的基准情景下可实现2025年达到CO2排放峰值,减排路线的低碳情景可实现2020年达到排放峰值。

  • 标签: CO2排放预测 LMDI方法 情景分析 中国排放峰值 美国气候新政
  • 简介:通过应用上海市能源-环境-经济CGE模型,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所涉及的重要要素,包括覆盖行业和分配方式等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了在不同的就业条件下碳排放交易机制对经济的影响和对传统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如果碳交易纳管行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能及时被其他行业吸纳和消化,则碳交易对GDP的整体影响为正,碳交易的实施产生了双重红利。若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则碳交易对GDP的整体影响为负,2020年不同情景下GDP损失为1.5%~2.4%;相比覆盖部分行业,在覆盖全部行业的情景下,碳价格最低,从2013年的30元/t增加到2020年的202元/t,对高耗能行业的竞争力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所有行业都纳入到纳管范围,使得对GDP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实施碳交易能明显改善环境效益,有助于推动SO2和NOX减排目标的实现。

  • 标签: 上海 碳排放交易 CGE模型 经济影响 协同减排效应
  • 简介:摘要文章对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不同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并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污水处理 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对策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寻求处理效果更好、工艺稳定性更强、运行费用更低的污水零排放工艺,已经成为煤化工发展的自身需求和外在要求。所谓污水零排放,在国外称之为零液体排放,是指企业不向地表水域排放任何形式的废水。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零排放技术在煤化工污水处理项目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 标签: 零排放技术 煤化工 污水处理 应用
  • 简介:为探明城市化进程对区域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中国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将福建省CO2排放分解为CO2强度效应(△CF)、能源结构效应(△CN)、经济规模效应(△CY)、能源强度效应(△Cl)和人口规模效应(△Cp)5个影响因素,探讨福建省1978--2010年期间CO2排放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78--2010年期间,福建省C02排放增加了5817.10×10^4t,年均增长率为8.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福建省CO2排放增加的核心因素是经济规模扩张和人口增加,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为能源强度的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强度变化不是福建省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不同城市化阶段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对CO2排放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能源强度抑制CO2排放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

  • 标签: 城市化 CO2排放 LMDI 福建省 变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