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22
/ 2
课堂氛围,也可以称为课堂心理气氛,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是我们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沃土。课堂氛围的和谐,它是由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的集体舆论导向组成的。课堂氛围是整个教学的“软件”,师生关系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是愉快、乐观、充满信心、热情真挚,学生应是积极进取,有强烈的求知欲,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师生应当真朋挚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宽松和谐。“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呢?具体应从学生、教师、学科及其关系来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学生方面抓德育促智育、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长期的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发现。抓德育可以促智育,而只抓智育,不仅德育差,而且智育也上不去。原因很简单,学生成绩差主要是由于厌学造成的,只有治根才能治表。通过对双差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感觉到既要教得好,又要省力,班级课堂和谐,同学之间并相互信任,建立心理层次上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学习的乐学氛围。班级成绩上升快。这样因为不仅学生个体自己成绩上升,而且能带动一批同学,班级中每节课的听课效率也上升,要求班级每位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抓住有利时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但学生都有心理波动的情况,思想不稳定,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多表扬、多鼓励,同时要根据具体情节进行挫折教育和批评教育,在平时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做好学生家庭生活了解工作,抓住情绪低落时机,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来打动学生的心,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渐影响他们的思想。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采用谈心方式,以鼓励为主,寻找学生的优点,不吝惜表扬。激发斗志、鼓舞士气、树立信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最大保障。加强德育教育,学生的品德素质提高了也会促进知识和技能学习效果的提高。课堂听课效率也就提高。
二、教师方面:在营造良好师生关系过程中,侧重于教师则尝试将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营造和谐的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教学情绪、情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展,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把激情带进课堂,即教师要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控制情绪。教师必须有一个“自得其乐”、“自消烦恼”的良好心理基础。一方面不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另一方面对课堂里学生的偶发事件,不动怒,能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较好的意见和方法作应变处理。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及时。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使教学获得最佳效益。语言要精练、科学,充满感情,具有感染性。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作为一个教师,教学时总不能板着面孔进课堂。板着面孔进课堂,一进去就跟学生拉了一个很大的距离,学生一看到你就望而生畏,感情上就有了距离。教师上课应当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所以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带着愉快的心理看待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语调等又表达对学生的爱心和期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增强理智感,提高学生主动性,发挥创造性。为此,我们要求把出自内心的微笑带进课堂,要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学生全体,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把趣味带进课堂,即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挖掘趣味性,注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情趣。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变枯燥为鲜活,增强学习愿望。“三个带进”是为了激活课堂 教学中诸多教育因素,营造一种适合学生主题性发展的和谐情感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让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体验,学会选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改善教学效率,优质高效地完成教与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课堂上让生活的阳光洒进教学课堂,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效率高起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体系在整体上谋求走向综合化。增强课程的生活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教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内容,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生活,为课堂引来源头活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素质。例如计算机课堂,不只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而更应该重视信息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热爱学习,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教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凸现课程的综合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有人说,如果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交融,彼此相互信任,教学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气氛也受班级集体人际关系状况的制约。班级集体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学生间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尊重学生,学生敬仰教师,这往往导致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以至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楷模。
从学生间关系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风气;同学之间如果不和睦、矛盾重重,四分五裂,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等不健康气氛。所以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首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经常注意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全班的人际关系十分健康和谐,同学们在欢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生活成长。
总之,课堂氛围的创造是教育、教学、管理的综合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的多个方面,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和谐的课堂气氛才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和谐,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 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接受知识,并且能够使所学知识掌握牢固,记忆长久。
(作者单位:青海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青海师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