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患者切口使用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乳腺癌术后患者切口使用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临床效果观察

陈敏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乳腺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患者切口使用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加压包扎,观察组患者采用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进行加压包扎。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10.32±4.64)天,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6.79±3.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皮下积血积液、皮瓣坏死以及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止血,缩短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感染、皮下积血积液以及皮瓣坏死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经济,舒适度高,预防感染,止血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乳腺癌术后;加压包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236-02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肿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乳腺癌是目前较常见的一类肿瘤,其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临床最常用的术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感染、皮下积血积液以及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三种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后切口包扎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1]。笔者使用新型护理加药包扎带对本院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包扎,显著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60例研究对象均为女性患者,均为单侧乳腺癌。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3.34±6.47)岁,TNM分期Ⅰ期患者11例,Ⅱ期患者10例,Ⅱ期患者9例;对照组I期患者10例,Ⅱ期患者9例,Ⅱ期患者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TNM分期等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实验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参与研究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治疗方式均参考乳腺癌最新指南[2]进行。

对照组患者术后于腋中线处穿孔放置乳胶引流管,引流瓶接负压进行引流。包扎方式采用传统普通绷带进行加压包扎。

观察组患者术后常规予以留置引流管,在切口处使用一个整体敷料,内置银离子辅料,弹力绷带对整个胸部腋下进行加压包扎,加压松紧以患者舒适为度。

当患者引流液不超过10ml/d时,将引流管予以拔除,若超过7天仍不能拔除引流管,则视作并发皮下积血积液。两组患者加压包扎至术后10天予以解除。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感染、皮下积血积液、皮瓣坏死以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标识,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10.32±4.64)天,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平均(6.79±3.14)天,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皮下积血积液、皮瓣坏死以及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乳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类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3]。早期合理的治疗能够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使用合理的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乳腺癌患者康复的主要措施之一[4]。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进行包扎,相对于传统的加压包扎方法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感染、皮下积血积液、皮瓣坏死及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的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能够使患者的皮瓣与胸壁紧密贴合,能够促进皮瓣的生长,减少积血积液的形成,并减少出现切口感染的机率。

综上所述,新型护理加压包扎带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可以缩短患者术后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皮下积血积液、皮瓣坏死以及出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经济,舒适度高,预防感染,止血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征[J].世界中医药,2016(b06):1719-1720.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17.V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仲维兰,鲁美钰,司春枫,等.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8(4):622-626.

[4]张岩.预防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6):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