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60例大肠息肉电切的手术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内镜下60例大肠息肉电切的手术治疗体会

李敦国毕爱玲付德基

李敦国毕爱玲付德基

莱芜市雪野旅游区上游中心卫生院271117山东莱芜莱芜市莱城区苗山中心卫生院271111山东莱芜

【摘要】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电切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9月我院收治结肠息肉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5-85岁,平均44.6岁,其中以45~70岁年龄群发病最,有45例,占90%。单发性息肉32例,多发性息肉28例。结果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共有息肉241枚,其中85枚息肉于内镜下行高频电灼治疗;156枚息肉行高频电圈套器套扎后电切治疗,其中168枚广基息肉经内镜下2次治疗成功。结论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逐渐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金标准,成功率高,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小创伤面。

【关键词】内镜下;大肠息肉;电切术;首选方法

由于结肠镜的广泛使用和各医疗设备的完善,近年来,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已成治疗肠息肉的首选方法,本院于2006年1月-2007年9月对60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9月我院收治结肠息肉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5-85岁,平均44.6岁,其中以45~70岁年龄群发病最,有45例,占90%。单发性息肉32例,多发性息肉28例。

2.方法

常规方法对病人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手术准备和结肠镜检查相同,但禁用甘露醇做肠道准备。在肠镜下找到息肉,清除息肉周围的粪水和黏液,置换肠内积气,以防电凝电切时可燃气体爆炸,将电凝指调至35W,电切指数调至30W,用圈套器边凝边切。对小于0.5cm的息肉给予电灼切除。

3.结果

6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共有息肉241枚,其中85枚息肉于内镜下行高频电灼治疗;156枚息肉行高频电圈套器套扎后电切治疗,其中168枚广基息肉经内镜下2次治疗成功。8例息肉在圈套器电切后检查残端发现有少量渗血,3例立即给予电凝止血,2例给予局部喷洒凝血酶止血成功,1例79岁高龄病人因息肉在直肠电凝止血时又有大出血,影响内镜窥视,请普外科医生扩肛后在直视下止血成功。

4.讨论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属于良性肿物。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分均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的治疗是发现息肉后即行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创伤较大,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下摘除大肠息肉可以说已经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金标准。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本组治疗体会是行内镜下高频电息肉摘除术时需注意:(1)禁用甘露醇做肠道准备,因为甘露醇在肠道可被肠道细菌分解并产生氢气和甲烷。若肠内氢气和甲烷的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界限时,则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治疗前笔者主张口服33%硫酸镁做肠道准备。(2)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反复注气抽气,将肠道内气体置换掉,避免肠道内气体爆炸的发生。结肠内充气不能太多,因肠管不被气体充盈、扩张时,肠壁相对较厚,可减少肠穿孔机会,尤其对较大息肉行电切时要注意其形态,对有蒂及带蒂较长者,圈套器应尽可能靠蒂的息肉侧,不要过分将息肉提起。对于广基息肉者,圈套器应临近瘤体处,并牵拉瘤体,然后边凝边切,这样既可保证切除干净又可避免穿孔。特别对于体积大于2.0cm的广基息肉,可采取分步切除,并充分止血,这样可以避免在切割过程中的残端出血。同时术者和助手要配合默契,并掌握电凝电切的电流强度,助手在收紧圈套器时要缓慢收紧,避免在未通电的情况下勒断息肉而造成机械性切割,引起出血。(3)大肠息肉电切时应注意充分暴露,避免将肠皱襞套入。多发性息肉一次摘除多颗者先近端后远端,即边退镜边处理,距肛门2cm内息肉不适宜做高频电切除。(4)直肠息肉仅需术前1h生理盐水灌肠即可。术后即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大便畅通并避免剧烈活动2周。

【参考文献】

[1]郭建春,李加龙;经结肠镜高频电治疗大肠息肉52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07年05期

[2]徐斌,黄玉凯,应克启;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62例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年01期

[3]李瑛,张锋利;内镜下高频电切大肠息肉210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年02期

[4]周雁,范红,万萍,丁芸珍,王骊,龙毓灵;内镜下套扎及电切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临床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0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