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讲”忽视不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教师的“讲”忽视不得

李树华

关键词:讲练启发式注入式

教师的天职乃“传道、授业、解惑”,当然离不开“讲”。于漪老师也对教师的“讲”作了精辟的概括,她说: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只要强化人的意识,就会有目的地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撒播知识种子的同时,撒播做人的良种。要妥善寻找教文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句篇的架空说教,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结合的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然而,“讲”,现在的“名声”则不太好。人们一般都认为,练,就是“启发式”,而讲,则就“注入式”。所以现在有许多教师都忌讳讲,排斥讲,避免讲,而大量采用“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公开课教学尤其如此。其实,判断是“启发式”还是“注入式”,决不能简单地根据是讲还是练。讲,未必就是“注入式”;练,也未必就是“启发式”。关键要看讲得是否合适,练得是否恰当,能否启发思维,能否增长能力,能否提高学习效率。讲和练一样,都是不可惑缺的学习方法。甚至,讲,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一个教师不会讲,或不善讲,是学识浅薄思想贫乏、口才不佳的表现。所以,平时上课,我重视练,有课前的练、课中的练。但我也很重视“讲”,常常注意讲以下几处:

一、讲与学生心心想印、和谐共振的理想境界处

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灵深处,有谁能称得上是最可爱的人呢?现在,老师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吗?(学生报以掌声)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一样都在努力为祖国作贡献,但是,我们所付出的只是脑力和体力,这些生命的能量即使有所消耗,只要能及时得到食物的补充和休息调节,便很快可以恢复。而我们的战士为祖国母亲所奉献的却是殷红的鲜血和蓬勃的生命。我们不妨想一想,当战士们在疆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热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后,他们还剩下什么?我们在后方为了工作加班加点,但可以拿到奖金,得到补贴,难道我们忘记了吗?当大兴安岭的森林火光映红夜空之时,当江河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之时,当地震发生之时,请问,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前线的哪一个不是我们的热血男儿?身居后方,我们可以在花前月下品味温馨、幸福和天伦之乐;身处疆场,他们只能在血雨腥风中饱尝寒冷、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可能,他们不懂得时髦,不懂得浪漫;他是,他们却深深懂得热爱伟大的祖国。”(这番话语真使学生动容,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觉得,在部分中学生精神信仰出现危机、偶像崇拜产生错位的今天,怎样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伟大精神和传统美德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怎样去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中的情感态度?怎样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怎样切实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效应?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堂课由于注重了人文内容的演释,艺术情感的审美和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尤其是,注重了师生之间产沟通和交流,从而产生了师生双方相融共振的理想效果。

二、讲学生不懂处

有些知识学生根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练,是无济于事的;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启发诱导,也往往启而不发。这时候,讲,是最佳选择。例如,我们在教学《孔乙已》这篇小说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已的悲剧是不是科举制度造成的呢?学生没人能圆满地回答。于是我就讲了这样一段:过去一般认为孔乙已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这有一定的道理——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宋真宗有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习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

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在统治者的“千种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读书人的“正路”就是“读书做官”。这样,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已,贫困潦倒。

但对此也有不同观点。实际上,科举制度并没有使落第者都成为孔乙已,相反,科举制度也造就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苏轼、文天祥等一大批国家栋梁和文化大师。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起码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坏。西方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举的借鉴和发展。相比之下,与其说孔乙已的悲剧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不如说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这种“讲”,是“练”无法代替的。

三、讲特别动情处

例如讨论作者写于举人置孔乙已绝境有什么用意这一问题时,这样进行了总结:

我认为,这是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与孔乙已有了天壤之别,他对孔乙已就可以那么毒辣凶狠,而且理直气壮和冠冕堂皇。孔乙已作为无权无势无能的百姓,只能遭到这种欺压,最后悲惨地死去。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极度的不平等,这就是封建社会!所以说,《孔乙已》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总之,无论语文阅读课还是作文指导课,教师恰到好处的、有所准备的、或当堂发挥的、充满感情的“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绝对忽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