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侯小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侯小杰

侯小杰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仓颉中学715600

2018年高考刚刚结束,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凸显化学学科与环保、医药、材料、能源等学科的紧密联系。命题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涵盖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全国1卷第7题,全国2卷第7题,均考查化学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全国2卷第8题,考查雾霾的相关知识;全国2卷26题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全国2卷36题以葡萄糖为原料制得山梨醇和异山梨醇等生物物质的有机合成和推断;全国3卷第35题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但是全国卷Ⅰ中有一道送分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全国卷Ⅰ选择题第8题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蔗糖、果糖、麦芽糖均为双塘;B.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C.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酯,能使Br2/CCl4;D.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笔者在刚开始做此题时发现A选项直接为送分选项,教材上明确地强调了蔗糖和麦芽糖为双糖,果糖和葡萄糖为单糖,故A选项错误。等到笔者看到B选项的时候,发现B选项也存在歧义。笔者所在的渭南地区采用的是鲁科版教材,在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第89页有关酶的性质描述时,这样表达“酶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生物体内存在着上千种具有不同功能的酶,大多数酶都属于蛋白质”。这样看来课本上强调了大多数酶属于蛋白质,可见还有酶的类别不属于蛋白质。是不是只有这一本教材这样强调?于是笔者又查阅了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在人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第91页也明确地写着“酶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苏教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的第107页也明确地写着“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这两本教材中也都强调了“绝大多数”的字眼。笔者又查阅了百度百科,其中酶这个词条也明确写着“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选择性的特殊有机物(蛋白质,RNA),其中绝大部分酶是蛋白质”,也强调了绝大多数,并且括号内注明了蛋白质和RNA。百度百科在介绍酶的研究历史这一项中还指出,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从这些资料来看,全国2卷第8题的B选项的说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

化学学科试题的考查经常会出判断说法是否正确的题。例如,糖能发生水解的说法错误,其中单糖不能发生水解;苯的同系物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说法错误,其中侧链烃基中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才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时呈黄色的说法错误,有些蛋白质与浓硝酸作用时呈黄色。

笔者认为化学的学习确实不应该像语文的学习一样,需要咬文嚼字、抠字眼,高考化学题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能力。希望在命题过程中能加强语言的审核,尽量不要出现不同考生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