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韦衡秋李向真陈国忠黄雪霞王兴丽皮大鸿潘东洪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30023)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030-02
消化性溃疡(GU)主要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其并发症有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单纯消化性溃疡其死亡率在2%以下,若合并出血、穿孔其死亡率可上升至7%~10%,单纯的西医治疗病死率及复发率很高[1],因此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至关重要,我科采用专利技术恒温灸具进行雷火灸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科从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消化性溃疡11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的恒温灸具雷火灸,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灸具雷火灸。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例)
注:两组性别比较:x2=0.32,P>0.05;两组胃镜下表现比较:x2=2.51,P>0.05。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年龄在30-60岁之间确诊为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寒型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无雷火灸禁忌症者。排除标准:患有大出血、高烧、孕妇等雷火灸禁忌症者。
1.3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2]制定。
1.4使用材料实验组采用专利技术恒温灸具,其制作方法为:改良的恒温灸具包括由木制的6孔的灸盒和灸盖,盒的下底长40cm、下底宽20cm、上底长38cm、上底宽16cm、盒高10cm。灸盒内的中下部设有网格精密的集灰网,灸盒壁上有通风口,灸盖上嵌装有6个可上下移动而不下滑的不锈钢活动灸筒,不锈钢活动灸筒的顶部有带磁吸的灸筒盖,底部连接有可放置1根雷火灸药条或1-3根艾条的不锈钢网兜。对照组采用福州康尔健有限公司生产的3孔温灸盒2个:盒的下底长19cm、下底宽9cm、上底长16cm、上底宽6cm、盒高9cm。
1.5操作方法
1.5.1两组取上脘、中脘、下脘、神厥、关元及脾俞、胃俞、肾俞穴位施灸。
1.5.2实验组操作方法①将点燃雷火药条放在改良的恒温灸具并盖上盖子。②将灸盒单日放在腹部上脘、中脘、下脘,双日放在脾俞、胃俞、肾俞的穴位上施灸。③用一条大浴巾围灸盒的底部后,再用一条大浴巾盖在灸盒顶部并注意用浴巾密封固定灸盒,火头距施灸部位约3-5cm进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感到皮肤温热舒适而不灼痛为度,无需刮灰。④每天灸1次,每次灸30min,每个疗程为2周,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艾条施灸,操作方法及疗程同实验组。
2观察指标
2.1胃脘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10),病人疼痛程度分四级评价,应用疼痛评分尺,给病人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分:0级无疼痛(2.5分以下);Ⅰ级(2.5-5分);Ⅱ级(5-7.5分);Ⅲ级(7.5-10分)。两组病人治疗前胃脘疼痛比较见表2。
表2两组病人治疗前胃脘疼痛的比较
注:两组胃脘疼痛比较:U=0.52,P>0.05。
2.2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治愈:主症和伴随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病灶愈合,病变粘膜恢复正常。好转:主症和伴随症状全部或部分消失,胃镜检查溃疡病灶缩小但未完全愈合。无效:主症和伴随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溃疡病灶无变化。
3结果
3.1两组在治疗4周后胃脘疼痛的情况采用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10),病人疼痛程度分四级评价,应用疼痛评分尺,给病人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分:0级无疼痛(2.5分以下);Ⅰ级(2.5-5分);Ⅱ级(5-7.5分);Ⅲ级(7.5-10分),(见表3)。
表3两组在治疗4周后胃脘疼痛的比较
注:两组胃脘疼痛比较:U=2.08,P<0.05。
3.2两组治疗4周患者疗效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治疗4周患者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疗效比较:U=2.05,P<0.05。
4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胃脘痛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雷火灸温热刺激作用能温通十二脉,调和气血,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淤,消肿散结止痛的作用[3]。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灸疗的温热效应是取得治疗效果的关键[4]。改良的恒温灸具由于灸筒与灸网连接能起到很好的固定并利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使灸条始终固定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施灸达到恒温效果,灸筒的灸条能全部燃烧。灸盖小磁片与不锈钢灸筒相吸不易滑脱导致人体皮肤的烫伤及易烧衣物,安全性比传统的灸盒大。采用大浴巾的包裹,能使艾条完全燃烧、节能减排、增加局部的温热感及克服了冬天因天气太冷难于施灸的问题。因此改良的恒温灸具采用大浴巾包裹使整个胃脘部较大面积温灸并实现体表、解剖、穴位及经络一体化的施灸,因雷火灸的温度可达240℃左右,而艾灸的温度可达80℃左右[5]。雷火灸的渗透肌肤热力较艾灸强,能更有效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氧,促进溃疡的愈合。该法操作简单、便捷、节省人力及耗材,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l]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6.
[3]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4):277-279.
[4]张淑君.试论灸法“治未病”[J].中国针灸,2008,28(10):739-741.
[5]聂斌,罗仁瀚,陈秀玲,等.雷火灸治疗虚寒型胃痛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