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观测规范更改内容与数字技术指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3

地面观测规范更改内容与数字技术指标分析

杜永贵

巩留县气象局 835400

摘要:新版地面观测规范(2003版)已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尽快领会新规范精神,同时为了参加全疆地面业务比赛的选拔赛,我对现行地面观测规范进行了学习,虽然竞赛没有取得多么好的成绩,但也获得了一些收获,例如,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一些比较细微模糊的知识进行了学习,增进了了解。

关键词:地面观测规范;更改内容;数字技术指标

1.更改内容

1.1观测项目:(§1.2)

(1)由省级气象局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地温(浅层和较深层)、冻土、电线积冰,改为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站观测。

(2)对51435站来说,增加一个草温观测,具体观测时间由国家局下文件通知。

1.2观测场

观测场规定与原规范基本相同,强调(新增)

(1)场内建位置标志,新规范第五页:“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2)围栏不宜采用反光太强的材料。

(3)场内小路下建防水,防鼠电缆沟(管)。

(4)场内建符合《气象站防雷规范》的设施。

1.3平行观测期限(§3.4 10页)

人工观测更换为自动观测的平行观测期限至少2年,第一年以人工观测为正式记录,一年以后以自动观测为正式记录;更换不同技术特性的观测仪器,平行观测期限可视情况而定,但不得少于3个月。

1.4云(11页)

(1)云状

匀卷层云改称薄幕卷层云,简写为(Cs nebu)

(2)天空状况不明时云状、云量的记录(§4.5.2 16页)

增加轻雾,(即:因轻雾使天空的云量、云状不能完全辨明时,总低云量记10,云状栏记该现象符号和可见的云状。)

(3)取消飞行云迹的记录。如下表1

表1 云

序号

项目

原规范规定

新规范规定

修改说明

1

云状 Cs nebu

“匀卷层云”

“薄幕卷层云”

名词更为标准

2

飞行云迹

规定观测

取消

不必要

3

激光测云仪

无此仪器

新增加

今后发展需要

4

云的记录


使天空不明,总低云量记10的现象增加轻雾

部分省市反映出现过此情况

1.5能见度五、(17页)

能见度的定义变了。(表2)

表2能见度

序号

内容

原《规范》

新《规范》

修改说明

1

能见度定义

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从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

与WMO的定义取得一致,使能见度观测从定性向定量转化

2

灯光能见距离

使用“灯光能见距离换算图”

改用灯光能见距离与白天能见距离的关系表(见规范19页)

与WMO新规定一致

3

能见度仪

新增加

今后发展需要

1.6天气现象(21页)

(1)对天气现象进行了很好的分类

A降水现象 B地面凝结现象 C视程障碍现象 D雷电现象 E其他现象。

(2)观测和记录

新增加记录开始与终止时间的现象有:扬沙、浮尘

(3)最小能见度的记录规定:

当沙尘暴、雾、雪暴以及浮尘、吹雪、烟幕、霾现象出现,当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并加记方括号“[ ]”。

注意:轻雾和扬沙不进行最小能见度的观测。≥1.0—<10.0KM

(4)取消雨、雪等降水现象的连接记载。

(5)纪要栏内高山积雪增加雪线高度的记载(P26页)

(6)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由备注栏改在纪要栏记载。(P27)(表3)

表3天气现象

序号

内容

原规范规定

新规范规定

修改说明

1

天气现象分类

分为降水、地面凝结、视程障碍、雷电和其他现象

更合理

2

记起止时间


增加扬沙,浮尘

根据服务需要

3

最小能见度

视程障碍现象出现能见度〈1.0千米时要记录(轻雾和扬沙除外)

根据服务需要

4

降水现象转化时的记录

可以连记

不做规定(取消连记)

便于观测员掌握

5

天气现象观测仪

新增加

今后发展需要

1.7气压

(1)删去保护箱(P29)

安装后的稳定时间由3小时改为4小时。

(2)气压计差值的系统误差超过1.5百帕时(自记值同实测值的比较,误差超过1.5),应调整仪器笔位,原两者相差较大时。

1.8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2)删去“计算最低温度表全月补充订正值”(老规范45页,新规范40页)

若“平均差值>0.5℃”,应撤换最低温度表,不存在计算全月补充订正值的问题。

(3)温度计笔位的系统误差超过1.0℃时调整笔位。

1.9风向和风速

风速以米/秒(m/s)为单位,取一位小数。人工定时观测(两分钟)取整数补零。

自动站测2分钟、10分钟、3秒钟平均风速。

1.10日照

日照的定义变了:在一给定时间,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辅照度达到或超过120瓦·米-2的那段时间总和。

1.11地温

(1)铂电阻地面温度传感器被积雪埋住时,照常观测,在备注栏中注明。

(2)增加草温(雪温)观测,具体观测日期由中国气象局发文。

2.数字技术指标的总结罗列

(1)观测场草高不能超过20厘米

(2)观测场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米,南北间隔不小于3米,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米。

(3)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时,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对比观测的时间,基准站为1年(1-12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1、4、7或7、10、1月三个月。

(4)响应时间(滞后系数)

被测量值阶跃变化后,仪器测量值达到最终稳定值的不同百分比所需要的时间。其中达到63.2%所需的时间称为仪器的时间常数。

(5)层积云(Sc)云块个体都相当大,其视宽度角多数大于5o,高积云,大多数云块的视宽度角在1~5度。

(6)视程障碍现象的能见度区别

雾——水平能见度<1.0km

轻雾——水平能见度≥1.0km~<10.0km

吹雪——水平能见度<10.0km

雪暴——水平能见度<1.0km

扬沙——水平能见度≥1.0km~<10.0km

沙尘暴——水平能见度<1.0km

浮尘——水平能见度<10.0km

霾——水平能见度<10.0km

烟幕——水平能见度<10.0km

(7)大风。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8)大风的起止时间,凡两段出现的时间间歇在15分钟或以内时,应作为一次记载;若间歇时间超过15分钟,则另记起止时间。

(9)两次闻雷时间相隔15分钟或以内,应连续记载;如两次间隔时间超过15分钟,需另记起止时间。

(10)当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大于10(不包括10)毫米时,应同时测量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以克(g)为单位,取整数,均记入纪要栏。

(11)动槽式水银气压表,安装后要稳定4个小时,方能观测使用。

(12)动槽式水银气压表的观测,读数复验后,降下水银面。旋转槽底调整螺旋,使水银面离开象牙针尖约2-3毫米。

(13)仪器因摩擦等原因,自记迹线在作时间记号后,笔尖未能回到原来位置,当记号前后两处读数≥0.3hPa(温度≥0.3℃,相对湿度≥3%)时,称为跳跃式变化。

(14)注意自记值同实测值的比较误差超过1.5hPa时,应调整仪器笔位。

(15)杯口距湿球球部约3厘米,杯中盛蒸馏水(只允许用医用蒸馏水),供湿润湿球纱布用。

(16)当湿球纱布冻结后,应及时从室内带一杯蒸馏水对湿球纱布进行溶冰,待纱布变软后,在球下部2-3毫米处剪断。

(17)气温在-10.0℃以下时,停止观测湿球温度,改用毛发湿度表或湿度计测定湿度。

(18)在每月的1~5日20时应读取最低温度表酒精柱的示度与干球温度表的示度,用经器差订正后的干球温度值减去经器差订正后的最低温度表酒精柱值,并计算该5日的平均差值。如果平均差值≤0.5℃时,该最低温度表可以使用。

(19)温度计当记录值与实测值相比较,误差超过1.0℃时,应及时调整仪器笔位。

(20)毛发湿度表调整示度应选在编制订正图前,相对湿度在70%或以上时进行,方法是:旋动调整螺丝,将指针往小的刻度方向调,调整的幅度按超出刻度的最大范围再加上3%来定。在正式编制订正图和冬季正式使用时,则不能进行调整。

(21)雨量器的安装,当雪深超过30厘米时,应把仪器移至备份架子上进行观测。

(22)当气象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包括米雪、霰、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要观测雪深,在规定的日子当雪深达到或超过5厘米时要观测雪压。

(23)当地面温度值降到-36.0℃以下时,只读地面最低温度表的酒精柱和游标示度,并以经器差订正后的酒精柱读数作为0厘米记录,地面最高温度表停止观测,记录从缺。

(24)草温/雪温的观测区域位于裸地地温观测区西测,草地面积约1平方。传感器安装在距地6厘米高度处。当草株高度超过10厘米时,应修剪草层高度。

(25)电线积冰观测时,当所测的直径达到以下数值时,尚须测定一次积冰的最大重量,以克/米(g/m)为单位,取整数:

单纯的雾凇 15毫米

雨淞,湿雪冻结物或包括雾凇在内的混合积冰 8毫米

(26)整个自动气象站设备的机壳应连接到接地装置上。室内部分的接地线可连接在市电的地线上,也可连接到专门为自动气象站设备做的接地装置上,接地电阻应小于5欧姆;连接传感器电缆线的转接盒要有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5欧姆。

(27)制作年报表时,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及开始时间,只有当24小时年最大降水量≥10.0毫米时才挑选。全年中任意24小时(1440分钟)最大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时,15个时段各栏均空白。

结语

通过以上的学习总结,我想对广大地面气象工作者领会新规范精神会有帮助,掌握了这些内容,基本上也就对新规范的变动内容掌握了。

参考文献

[1]《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979年版)

[2]《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版)

[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课件1、2》光盘

[4]《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新版教程》光盘

[5]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杜永贵(1976.02)男,汉族,四川人,大学专科,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观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