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涿州 071000
摘要: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其实质就是职业导向和需求导向,即是通过实施专业认证,促使相关高等院校培养出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导向必然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教学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为此,在师范专业认证这一背景下,实践性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核心理念和关键要素。
关键词:师范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引言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的主要途径,是本科师范类专业实践环节的必修课程。然而,就传统的师范生实践教学整体情况而言,大多数院校仅开设了教育实习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课程的设置相当薄弱,各教育实践课程不成体系,课程之间内容体系化不足。各校对师范生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也不统一,只注重教学能力培养,而对师德素养、教研能力及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等未做系统设计。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中学2级认证标准中,要求师范专业建立完整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要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因此,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模式构建研究十分迫切。
一、师范类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一体化不足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把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师范生本科培养阶段,从而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普遍存在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见习、研习、实习衔接性和梯度性不强,未形成有效的“三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与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相比较,原教育实践教学存在重视教育实习课程,教育研习过程弱化,未单独设置课程,无合理的考核办法;虽有教育见习环节,但与教育实习联系不紧密,教学内容未有机衔接等问题。
(二)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育实践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有效保障。然而,目前在教育实践评价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有成熟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体系,但是评价体系不完善,注重结果性考核,可操作、可衡量的教育实践表现性考核标准尚未有效建立;二是成绩不能有效地涵盖师德体验、班级管理等领域;三是未建立合理的教育见习和教育研习考核体系。
二、师范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一)打造实践教学新范式
遵循实践导向构建学期集中实习、期末见习轮训、课后实操研习多元化实践实训体系,循序渐进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与师范认证要求契合、硬软件条件完备、实践教学质量高的基地,切实保证学生实习达到预期效果。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的实践素养培养体系。高水准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实训与测评中心、“智慧教室”和师范生实训平台,常态化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考核和比武竞赛。定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师德先进典型、从教三十年以上老教师、区域教育名师、学科教学名师、中小学校长和知名校友等开展“教师教育大讲堂”,积极参与“双减”背景下市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活动,实施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嵌入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实境体验,积累学生的实践智慧。
(二)倡导学生本位式实践,淬练学生从业技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专业认证理念中倡导的“学生中心”与上述两种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都认为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在不断提高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挖掘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的发展。因此,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始终倡导“学生本位”,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具体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就高校而言,应从师范生入学起,就做好两个规划:入学教育与四年学业规划教育的结合;四年学业规划教育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从一开始就为师范生做好规划,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就教师而言,在任何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始终坚持“学生中心”的理念,给予师范生充足的时间、机会与平台让其自主学习,鼓励师范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并及时引导与评价。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走出来,让“教”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实践课堂变成以“教”促“学”,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自实践,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就师范生而言,要明白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主动意识。意识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实践内化的过程,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作业,在见习、研习与实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珍惜每一次实践机会,反复练习不擅长的实践内容,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日后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双导师制就是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指导师资队伍。中学教育认证二级标准中明确了要“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应该说,师范专业各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师范生都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高校教师对师范生来说,不仅是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也在示范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高校师范专业教师自然是学生的教育教学导师。但是,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教育规律和特点,因此,必须有一支专业的教学指导教师。为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打造一支高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是促进教师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提高教师实践育人的能力;二是派遣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到中小学实践锻炼,使之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等;三是打造一支由专业课程教师、教师教育课程类课程教师、学工教师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现实践教学全员参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坚持评价的多元性与针对性
评价反应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师范生的学习成效,是对教育教学中各环节要求达成情况的有效监控。评价的过程是真实的、情景化的,被评价的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有益的反馈,获得一些关于改进与能力发展的意见。若要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与改进功能,应坚持评价的多元性,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对于评价内容,应从实践过程表现、实践成果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对于评价标准,应对每个指标的等级标准和权重比例进行划分,同时考虑高校指导教师与实践基地指导教师评价结果的权重分配。评价还应具有针对性,根据师范生的具体实践行为指明其是否正确,哪里需要改进,怎样改进等。教师在师范生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运用“指出突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供再生意见—综合评价实践质量”这一评价指导模式,帮助师范生意识到问题并提供解决意见,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经,也是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曾宪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4),98.
[2]高巍,刘瑞.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高师院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发展研究,2018(4):54.
[3]王定华.培养好老师从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始[N].光明日报,2018-01-06(6).
[4]王鹏.新中国成立70年本科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2):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