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永定区坎市医院 364102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一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中药饮片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的流鼻涕、发热、咽痛以及咳嗽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药饮片相比,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特点;上呼吸道感染
中药作为传统的一个药物,其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随症加减、辨证论治的特点。中药饮片以汤剂为基础,医护人员通过徒手称量取药,具有较低的准确性,并且使用期间需要煎煮,具有较长的制备时间,还具有诸多的缺点如无法长期贮存、易发霉、不方便携带、体积大等[1]。而中药配方颗粒通过改良汤剂而成,对中药饮片进行提取、干燥、分离、浓缩、包装以及制备等精制而成,经水直接冲服,使汤剂的优点得到保留,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2]。因此,本文对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且比较分析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8月一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2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病程1-5d,平均(2.8±0.4)d,年龄23-69岁,平均(45.6±9.3)岁,其中30例为女性、33例为男性;观察组病程1-6d,平均(2.9±0.5)d,年龄24-70岁,平均(45.7±9.4)岁,其中28例为女性、35例为男性。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善;(2)患者意识清醒,可正常交流和沟通;(3)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且出现不同程度的流黄涕、咳嗽、咽痛等症状。排除标准:(1)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2)严重精神异常或者意识障碍者;(3)药物禁忌症或者过敏史者。两组的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中药方剂
基本药方为:升麻、板蓝根、薄荷、菊花、芦根、连翘、桑叶、杏仁、甘草以及金银花等,剂量为5-15g,并且将临床症状作为基本依据,给予辩证加减。
1.2.2治疗方法
1.2.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传统中药饮片治疗,即运用水煎法对药材进行熬制取汁,分袋包装,1袋/次,2次/d,1天1剂,持续治疗7d。
1.2.2.2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中药配方颗粒,即制备药物为中药配方颗粒,温水冲服,每次1袋,每天1剂,共治疗7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下列指标:(1)记录两组的发热、咳嗽、流黄涕以及咽痛消失时间;(2)治疗期间,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食欲不振以及呕吐等,并且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治疗效果:(1)显效。咳嗽、发热以及咽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且无不良反应;(2)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3)无效。临床体征和症状无变化或者病情加重,即(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由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行X2检验,并且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以P<0.05表示有差异。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对照组(n=63) | 30(47.62) | 21(33.33) | 12(19.05) | 51(80.95) |
观察组(n=63) | 36(57.14) | 25(39.68) | 2(3.17) | 61(96.83) |
X2值 | 6.974 | |||
P值 | <0.05 |
2.2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发热、咳嗽、流黄涕以及咽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x±s,h)
组别 | 流黄涕消失时间 | 发热消失时间 | 咽痛消失时间 | 咳嗽消失时间 |
对照组(n=63) | 65.45±3.33 | 18.89±1.45 | 24.76±1.55 | 22.86±2.38 |
观察组(n=63) | 30.25±3.45 | 14.12±1.09 | 14.09±0.87 | 13.25±1.63 |
t值 | 6.845 | 9.112 | 5.073 | 7.574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组别 | 恶心 | 食欲不振 | 呕吐 | 发生率 |
对照组(n=63) | 4(6.35) | 1(1.59) | 3(4.76) | 8(12.70) |
观察组(n=63) | 1(1.59) | 1(1.59) | 1(1.59) | 3(4.76) |
X2值 | 6.974 | |||
P值 | <0.05 |
我国应用中药的历史悠久,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中药汤剂作为传统的一个中药剂型,具有煎煮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等缺点[3]。而中药配方颗粒作为新型的一种药物剂型,通过对中药饮片进行提取、研磨且加工成颗粒状态,可以避免煎煮,使外界因素对药物的影响减少,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相比较中药饮片而言,中药配方颗粒的优点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上运用中药配方颗粒时,仅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不需要煎煮,可以维持药物疗效;(2)用药剂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制作配方颗粒的过程中,通过提纯可以使无效成分减少,使治疗效果提高,并且还能避免传统中药饮片制作过程中称重问题而影响剂量准确性;(3)中药配方颗粒药物具有较高的质量,可以减少外界污染,并且包装相对简单,不容易出现虫蛀、发霉等问题,采用铝膜纸储存,还能对外界细菌感染进行隔离,确保药物效果[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症状消失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说明临床上运用中药饮片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此外,中药配方颗粒的包装小巧,患者容易携带,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并且对于药剂工作人员而言,不仅能够使中药调配的工作量减少,还能简化操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6]。
综上所述,相比较中药饮片而言,中药配方颗粒具有不良反应小、包装方便、起效快等诸多优点,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庆霞.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主要特点和效果对比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7):153-154.
[2]王金,廖元冠,王大明.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在中药调剂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8):84-86.
[3]王荣杰.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的主要特点以及临床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1):171.
[4]李霞.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的主要特点以及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9):139.
[5]曲栋梁.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的主要特点及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08):109-110.
[6]张天灵,余小红,曾昭渊.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的主要特点以及临床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