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研究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8
/ 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研究路径探析

刘焕焕

沈阳工程学院

胜任力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教授Dzvid McClelland首次提出,其将胜任力定义为绩效优秀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特质,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20世纪80年代,Hackett等首次提出职业胜任力概念,并将衡量自我效能对女性职业发展重要性的一组行为和技能称作为职业胜任力。进入90年代后,Arthur与同事借用Quinn的“智能企业”观点,创建智能职业生涯框架,首次提出该框架下与三种公司胜任力相匹配、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个体需要的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随后Kuijpers和Scheerens引申出职业胜任力的定义,即任何个体发展自己职业生涯所需的胜任力,体现为职业生涯的动机、行为和能力。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是从个体层面、工作层面及组织层面等角度,探究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培养机制以及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等特定人群的职业胜任力结构、发展与规划。

在国内,陈非、赵西萍结合冰山模型提出,大学生冰山以上的胜任力部分包括专业能力、应用能力、应聘能力;冰山以下的胜任力部分包括合作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等。焦静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确保其能正确择业、顺利就业,以及保持职业成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特质等,并最终提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六维度模型。刘泽文等在对44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5个维度、21项胜任力特征。杨晓南等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了8个维度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潘柏等实证调查了江苏省447家中小企业雇主对毕业一年内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满意度后,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三个方面,聚焦创新素养、跨界素养、职业素养的“育”和“教”,全新审视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路径,并因校制宜地制订相应提升策略。吴烽提出双创实践教学“四阶梯”体系的构建。吴敏从胜任力模型出发,目标引领、课程深化、融合共生、实境体验、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等五个方面探究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现有研究多数从学校育人、双创教学等角度着手,缺少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研究。

在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放缓的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现有研究又表明,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不足,可以试图在Arthur提出的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着力解决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不足的问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有研究多数从学校育人、双创教学等角度着手,缺少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研究。Arthur提出的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从“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维度,阐释了大学生如何应对变化的职业环境和雇佣关系,研究可以从微观视角对其进行重要补充,直接验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上的职业胜任力的提升,对现有文献关于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研究也会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二)实际应用意义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再一次刷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记录。在毕业生突破1100万的同时,企业招聘需求在不断减少,种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市场供需两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复杂。现有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不足,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仍存在“供需错位”的症结,如果在Arthur提出的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推动对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等有关规律的认识,为未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够提供坚实的经验证据。

二、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梳理和分析工作,了解有关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研究的最新的国内外动态并尝试归纳总结职业胜任力的理论源流和发展脉络;其次,明晰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现状及发展演进,探索职业胜任力提升的理论基础,明确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内涵、现状和困境,在Arthur提出的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价值意蕴和时代特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展开系统探索,探索其实践路径;最后,通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研究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的具体作用,并对其进行评估,探析其实效性。

三、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通过梳理文献和信息,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实地调查等收集数据与案例,梳理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维度的价值意蕴,形成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的具体运用,得出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路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可以通过加强价值观引领、“导师制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强化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角度培养学生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及信息资源的能力,通过成立职业咨询室、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动态调整学生的职业动机、目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二)研究的重点

厘清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育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界定二者的边界与内在逻辑关系是研究的基础;把握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含义中体现的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探索实践路径,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研究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的现状,包括:背景分析、政策体系的内容分析,近年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困境等;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的现状与育人目标进行分析对比。分析育人现状和育人目标出现的差距与成因,总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提升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2、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提升的时代特征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育人行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开展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收集和总结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和问题,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优化策略构建;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原则形成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3、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的实践路径

梳理“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三种“知道”职业胜任力维度的内涵,形成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归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工作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完善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工作的路径,以实现职业胜任力提升过程的动态管理;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的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在提升大学生“知道”职业胜任力中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柏、刘钦花、金丹、魏丽、常李艳.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22

[2]曹雪.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发与提升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

[3]冯瑛、李永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胜任力融合培养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