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县青云镇农业服务中心 )
摘要: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在肺上有卡他性或干酪性炎症。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猪感染该病后,虽大部分能治愈,但对后期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加之农村饲料成分单一,饲养管理条件差,常造成后期生长缓慢,给后期育肥带来困难和增加饲料成本,所以要注意搞好仔猪的防治。本文就仔猪副伤寒展开探讨,探究其症状、诊断、综合防治及治疗方法,为仔猪副伤寒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防治;诊断
一、病原
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属,本属细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菌体长约1-3微米,宽约0.6微米。本菌不产生牙胞,多数为周身鞭毛(少数无鞭毛),能运动。沙门氏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1]。
二、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菌可随粪便、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体外,污染饲料、场地、圈舍和水源,一般经过消化道感染。交配和人工授精也可传播。 各年龄的猪均可发病,但主要侵害2—4月龄阶段的小猪,哺乳仔猪及成年猪极少发生[2]。发病率低于10%,病死率可达20%~40%。
三、临床症状
仔猪副伤寒的潜伏期视猪体抵抗力、细菌的数量及毒力而异,可达数天至数月不定。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来势迅猛、类似猪瘟病。断乳前后的仔猪有的突然发病,迅速而死。有的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1-42℃,收腹弓背、腹泻粪便恶臭,2-3天后体温稍有下降,后期有带血粪便沾污,此时部分猪伴有咳嗽或呼吸困难。由于心衰而出现皮肤(特别是耳尖、四肢、胸腹等处)暗红色或紫红色。本型发病率低而死亡率高,病程短[3]。
慢性型:特征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或回肠后端,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物质,呈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有不规则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肿胀,部分变干酪样。脾稍肿。肺部增大处呈灰红色等。
四、诊断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等材料进行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在2—4月龄的小猪,流行缓慢,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性流行,阴雨潮湿,猪只饲养管理和圈舍卫生条件不良等,对本病的发生影响极大。
2. 临床特征:病猪呈现高度消瘦和持续性下痢或周期性下痢。
3.剖检变化:特征是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急性者大肠粘膜肿胀发红,有出血点。脾肿大,肝脾肾等器官有米粒大坏死灶。慢性者大肠粘膜增厚,有浅而平的溃疡和坏死。肠粘膜表面附着灰白色或暗褐色假膜,似糠麸样。
五、综合防治措施
1.平时应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仔猪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干净,及时清粪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新购进的仔猪,必须先隔离观察一周以上,无病时方可进入猪群饲养。
2. 加强免疫接种。 仔猪断奶前后,可肌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一毫升,免疫期达9个月。已感染仔猪副伤寒的仔猪不宜注射。
3. 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的仔猪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加以预防。
4.定期保健。按仔猪每吨饲料或每吨饮水中添加银翘散1公斤和金霉素100克,仔猪断奶当天开始使用,连续使用7天,此外在仔猪断奶前7天。
六、治疗用法
1.磺胺脒,第一次每公斤体重0.3克,以后减半,每日3次,连用7天。
2.复方新诺明,每公斤体重0.07克,首次加倍,每日2次,连用10天。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连用三天。
3.新霉素,每公斤体重用15—20毫克分两次口服。
4.中药方剂:败酱草40克,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克,地丁15克,丹皮10克,广木香6克,煎水给仔猪内服,每天早晚各内服一次,连续内服3天~5天。经我在实践中应用此方后,治疗成本低,效果显著。
七、结束语
总体来说,仔猪副伤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危害仔猪健康,影响喂养,需及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本文介绍了仔猪副伤寒的常见症状,探讨了诊断、综合防治及治疗方法,在仔猪喂养中,应留意其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将疾病危害控制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婷.仔猪副伤寒的科学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06):22-23.
[2]陈明东.仔猪副伤寒的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08):23-24.
[3]李雪,张红梅.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J].猪业科学,2023,40(06):70-7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