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血站 湖南湘西 4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8月-2023年5月时间段内我站接收的初次献血者中,选取200例纳入此次对象中,将电脑随机法作为研究对象分组的主要方式,两组的平均例数均为10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试验组接受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护理,观察护理前后的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试验组护理后的指标均显著改善,且其他指标明显较优,P<0.05。结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献血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活动中。然而对于初次献血者而言,由于其缺少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在献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因而可能在献血后会出现某些不良反应,对此需要对其予以良好的护理干预[1]。当前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模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2]。本研究将予以以下的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21年8月-2023年5月时间段内我站接收的初次献血者中,选取200例纳入此次对象中,将电脑随机法作为研究对象分组的主要方式,两组的平均例数均为100例。将58:42作为对照组男、女性的数量比,平均年龄是(28.2±0.3)岁;将59:41作为试验组男、女性的数量比,平均年龄是(28.5±1.3)岁。
1.2纳入标准:①均为初次献血者;②所有献血者均自愿加入本研究。
1.3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系统疾病;②患有传染性疾病。
1.4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为其常规介绍献血流程,并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献血后予以常规指导。
试验组接受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护理:(1)全面观察并评估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干预人员需要对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全面观察并评估,耐心倾听其自述,并全面解答其问题,面带微笑为其充分介绍献血知识。(2)献血前的交流:在献血者献血前,干预人员需要积极与献血者进行交流,以明确其是否存在晕血、晕针等不良情况,并使其负性情绪得以缓解。(3)规范采血过程。在确保采血者无异常情况后,采血人员需要采取轻柔、熟练与规范的动作采血,并且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从而避免增加患者的疼痛感。(4)采血后的指导。采血后,干预人员需要告知献血者对穿刺点进行10min的按压,并告知其禁止着急起身,需要进行5-10min的坐位休息后再缓慢起身。干预人员需要为献血者准备一杯糖水,以避免其出现低血压或低血糖:告知献血者在献血后的24h内禁止进行剧烈运动,并且还需要多饮水。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告知献血者可能发生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并指导其相应的自我处理方式。
1.5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的变化情况。
②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1.6统计学处理
导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分别使用t与x2方式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的变化比较
试验组护理后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见表1。
表 1 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的变化比较(分)
组别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n=100) | 47.45±5.58 | 40.41±4.28 | 52.09±5.15 | 46.61±3.85 |
试验组(n=100) | 47.41±4.61 | 31.25±2.64 | 52.08±5.13 | 32.79±2.04 |
t | 0.055 | 18.215 | 0.014 | 31.719 |
P | 0.956 | 0.000 | 0.989 | 0.000 |
2.2观察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试验组指标明显较优,P<0.05,见表2。
表 2 观察比较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 心慌 | 头晕 | 出汗 | 恶心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n=100) | 4 (4.00) | 5 (5.00) | 7 (7.00) | 2 (2.00) | 18 (18.00) |
试验组(n=100) | 2 (2.00) | 3 (3.00) | 2 (2.00) | 1 (1.00) | 8 (8.00) |
x2 | 4.421 | ||||
P | 0.036 |
3.讨论
近年来虽然无偿献血的人数不断增多,然而通过观察发现,相比于多次献血人员,诸多初次献血者在献血后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在于其缺少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并且其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3]。面对该种情况,需要对初次献血者予以良好的干预,从而确保其安全与健康。
当前诸多干预人员均积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模式。在心理干预中,干预人员能够严密观察初次献血者从采血前、采血中、采血完成后的全过程心理变化情况,之后在不同时间阶段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且予以相应的宣教,从而能够确保采取的顺利进行与完成。在采血后干预人员能够全面观察初次献血者的者身体变化情况,观密切监测其血压、脉搏、心率、面容变化,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确保初次献血者的安全
[4]。通过结果可知,采取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模式后,试验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提示该种模式具有良好的效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影响,被视为首选的干预模式,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预方案内容。
参考文献:
[1]陈佳,蒋继垚.健康教育在初次献血者参与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及心理状态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556-1559.
[2]黄晓莹,欧阳剑,黄健华等.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6):212-214.
[3]白悦,宋伟,杨德茂等.心理干预对减少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0):54-55.
[4]王峰.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53-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