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2
/ 2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敖敏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医院 内蒙古赤峰 025150

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再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眼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5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患儿,入院时间2023年1月~12月,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本院眼科中无需再次进行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50例作为参照对象,纳入对照组。以问卷调查、眼科检查等方式获取两组患儿的详细资料,比较两组患儿资料差异;并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再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年龄、术前I级视功能率、术前近处立体视良好率较对照组低,术前斜视度数>40 PD率较对照组高(P<0.05)。经多因素分析,患儿年龄、术前斜视度数、术前视功能水平是导致再手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再手术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具有年龄普遍较小、近处立体视力较弱等特征,而年龄较小、斜视度数较大也是导致患儿再手术的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重视,加强高危患儿的管理。

关键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临床特征;危险因素

前言: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儿童斜视类型,约占全部儿童斜视的44.9%[1]。目前,临床多通过手术矫正方案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可有效恢复患儿双眼的视觉功能,但术后再手术率较高,约为15.7~60%[2],极大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加重家庭负担。因此,分析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再手术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选择5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患儿以及未再手术的患儿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再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再手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研究者医院眼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5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患儿,入院时间2023年1月~12月,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患儿28例、女患儿22例;最小3岁,最大12岁。

并选择同期本院眼科中无需再次进行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50例作为参照对象,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患儿27例、女患儿23例;最小3岁,最大12岁。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儿年龄均≤12岁;患儿临床资料完整。家长知晓研究,自愿参与。研究依从性较高。

1.2.2排除标准

A-V征患儿。合并其余眼部疾病患儿。眼部有外伤史的患儿。既往有其余内眼手术史的患儿。垂直肌功能异常患儿。斜肌功能异常患儿。

1.3方法

以问卷调查、病历资料分析、眼科检查等方式获取两组患儿的详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裸眼矫正视力、手术方式等内容。眼科检查具体如下:

(1)常规检查:以灯箱“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同时以裂隙灯开展眼底、外眼、眼前节检查。

(2)斜视检查:本院采用PACT法进行测量,测量患儿6 m、33 cm斜视度,并在9个眼位检查患儿眼球运动;此外,本院开展眼底照相检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旋转性斜视。

(3)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同视机检测患儿视功能,并依照Titmus检查的立体视锐度进行分级,以黄斑中心凹立体视≤60为良好。

斜视分类:①基本型:视远、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②分开过强型:远斜视度数较看近高(≥15),且遮盖1眼30~60 min后仍有此表现;③集合不足型:近斜视度数较看远高(≥15)。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差异

基于问卷调查、眼科检查等项目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差异。

1.4.2分析患儿再手术的危险因素

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总结患儿再手术的危险因素。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创建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双录入检验,运用SPSS26.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计量(x±s)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检验方式分别对应:t、X2/Z检验。并将统计学数据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设定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差异比较

观察组年龄、术前I级视功能率、术前近处立体视良好率较对照组低,术前斜视度数>40 PD率较对照组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差异比较[n(%);(x±s)]

特征

观察组(n=50)

对照组(n=50)

T/X2/Z

P

性别

28(56.00)

27(54.00)

0.0404

0.8407

22(44.00)

23(46.00)

年龄(岁)

6.25±1.02

8.86±1.24

11.4943

0.0000

间歇性外斜视类型

基本型

42(84.00)

41(82.00)

0.1455

0.8843

分开过强型

0(0.00)

1(2.00)

集合不足型

8(16.00)

8(16.00)

术前I级视功能率

10(20.00)

25(50.00)

9.8901

0.0017

术前斜视度数>40 PD率

40(80.00)

20(40.00)

16.6667

0.0000

术前近处立体视良好率

2(4.00)

15(30.00)

11.9773

0.0005

2.2患儿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分析,患儿年龄、术前斜视度数、术前视功能是导致再手术的危险因素(P<0.05)。详情见表2。

表2患儿再手术危险因素分析

因素

β值

S.E.

WaldX2

P

OR

95%CI

术前斜视度数

1.575

0.322

20.028

0.000

5.002

1.930~9.104

年龄

1.348

0.310

18.772

0.000

3.915

1.945~6.846

术前视功能

-1.296

0.274

15.153

0.000

3.412

1.020~5.486

3.讨论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眼病,是指患儿视物时视线轴经常性分开的状况。间歇性外斜视可导致患儿畏光、立体视功能下降等视功能的损害,影响日常生活,若未能及时诊治,病情进展,还会发展成恒定的外斜视[3]

目前,临床多通过手术方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可有效矫正双眼,使双眼对齐,从而促进视觉功能重建与恢复。但术后,患儿常见再手术,极大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容易引起医疗纠纷[4]。因此,分析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意义重大。

本文中,经多因素分析,患儿年龄、术前斜视度数、术前视功能是导致再手术的危险因素(P<0.05)。由此可见,影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再手术的因素较多,分析如下:(1)年龄:年龄小的患儿双眼视发育多不成熟,对斜视度测量的配合度难以提升,从而影响了斜视度的测量准确性,影响疗效。(2)术前斜视度数:术前斜视度数较大的患儿在眼肌、筋膜中可能存在解剖结构的差异,从而影响疗效和预后[5]。(3)术前视功能:术前视功能是决定手术时机的重要因素。这也提示临床需重视患儿术前的综合分析,加强高危患儿的管理,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方可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综上所述,再手术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多见年龄较小、近处立体视力较弱等特征,而导致患儿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较多,常见年龄、斜视度数等,临床需予以重视,加强高危患儿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方成,王春晓,许梅萍,等.斜视矫正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阅读速度的影响[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3,31(3):5-8+4.

[2]付燕,刘陇黔,廖孟,等.不同年龄段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青少年的斜视手术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3):33-36.

[3]王飞,高素敏,张媛,等.不同年龄段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近远期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8):81-84.

[4]林楠,王京辉,孙省利,等.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儿童双眼视觉重建的影响因素[J].眼科,2021,30(1):62-65.

[5]胡蝶文杰,周炼红,李文萍,等.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再手术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3,31(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