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皮注射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皮神经阻滞组(IB组)与皮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组(IBO组),每组35例。IB组每注射点皮注射混合药液1 ml(甲钴胺1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7 ml);IBO组在皮神经阻滞治疗基础上每点皮注射35 μg/ml臭氧1 ml。于入院第1、4、7日进行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当日、疗程结束后1及3个月时的NRS及E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疗程结束3个月时优效、良效、无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当日及3个月时IBO组NRS评分分别为[(1.8±1.0)、(0.8±0.7)]分,低于IB组[(2.3±0.9)、(1.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当日、1及3个月时IBO组ES评分分别为[(2.7±1.4)、(1.8±1.2)、(1.7±1.2)]分,均低于IB组[(2.9±1.1)、(2.3±1.2)、(2.5±1.1)]分(P均<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优效率为28.6%(10/35例),IB组优效率为5.7%(2/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分层分析后发现,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糖尿病患者优效率为25%(2/8例),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的29.6%(8/27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对老年PHN患者疼痛和情绪有显著改善,且皮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对于老年PHN的疗效优于皮内阻滞,效果更稳定。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神经传导阻滞 注射,皮内 臭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于医院内部选取了 2016年 5月~ 2017年 5月收治的 11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有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宜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脑梗死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2011年我院行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13个月,平均7个月,优23例,良6例,中3例,优良率为90.63%(29/32)。骨折愈合时间6~8周,无1例发生褥疮及感染。结论:DHS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DHS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数字减影技术(DSA)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60例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单纯射频组和联合富血小板组,每组30例。单纯射频组为单纯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联合富血小板组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术。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3、7 d以及1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红外热成像图(ITI)皮损区域与相应健侧皮肤区域的平均温差(△T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VAS评分、PSQI评分、△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联合富血小板组优于单纯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QI评分与△T ℃联合富血小板组与单纯射频组比较治疗后1、3、7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后1个月时联合富血小板组明显低于单纯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SA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自体PRP注射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较单纯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疗效好。

  • 标签: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脉冲射频 背根神经节 富血小板血浆 红外热成像 DSA引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入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介入治疗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随机接诊的100例入颅动脉瘤患者,将两组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n=50),实验组(n=50),分别行常规护理、围术期综合护理,比较在综合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后,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围手术期 综合护理 入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对氢吗啡酮鞘输注自控镇痛治疗上腹部难治性癌痛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收治的上腹部难治性癌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鞘输注港植入术。A组为氢吗啡酮输注组,B组为罗哌卡因联合氢吗啡酮输注组。前者药物为氢吗啡酮20 mg,后者为氢吗啡酮20 mg+1%罗哌卡因20 ml,两组均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至200 ml。记录两组患者鞘镇痛治疗前(T0)及治疗后1 d(T1)、1周(T2)、1个月(T3)时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生活质量评分、阿片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测定T0、T3时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结果与T0时比较,鞘自控镇痛后各时点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各分项评分均改善(P均<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3时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活性较高(P均<0.05);与A组比较,B组T3时VAS评分较低(P均<0.05);两组间各时点SF-36生活质量各分项评分、淋巴细胞亚群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T2、T3时氢吗啡酮用量均较少[(0.82±0.18)比(2.12±0.12)mg,(1.52±0.26)比(4.35±0.42)mg,P均<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氢吗啡酮较单独氢吗啡酮鞘输注治疗难治性上腹部癌痛,短期镇痛及对生活质量和免疫状态影响相当,但长期镇痛较优,且可减少氢吗啡酮用量。

  • 标签: 罗哌卡因 氢吗啡酮 注射,脊髓 疼痛,顽固性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