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进行DYSF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确定可疑变异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变异位点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 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评估。结果高通量靶向测序和Sanger测序结果显示,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中共检测出10个DYSF基因变异位点(5个移码变异、3个剪切区变异、1个错义变异和1个无义变异)。其中c.1375dupA(p.Met459Asnfs*15)、c.610C>T(p.Arg204X)、c.1180+5G>A和c.1284+2T>C为已报道过的致病性变异,而c.4008_4010delCCTinsAC(p.Leu1337Argfs*8)、c.1137_1169del(p.379_390del)、c.754 A>G (p.Thr252Ala)、c.1175_1176insGCAGAGTG(p.Met394Serfs*7)、c.3114_3115insCGGC(p.Arg1040 Profs*74)和c.1053+3G>C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1137_1169del、c.1175_1176 insGCAGAGTG和c.3114_3115insCGGC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M3),c.4008_4010delCCTinsAC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c.754A>G和c.1053+3G>C为意义不明确的变异(PM2+PM3+PP3)。结论DYSF基因变异可能为这5个Dysferlinopathy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DYSF基因变异谱。

  • 标签: Dysfer肌病 DYSF基因 高通量测序 复合杂合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检测血友病A倒位的可行性。方法采集临床上已经明确为血友病A倒位携带者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家系携带者的基因变异情况。结果纳米孔测序结果显示,家系1的先证者外甥女为血友病A Inv22携带者,家系2的先证者母亲为血友病A Inv1携带者,与临床诊断结果一致,且精确定位倒位的断裂位点。此外,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携带者的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结构变异如缺失、重复、插入、倒位和易位等。结论纳米孔测序技术可用于血友病A倒位的基因变异分析,并为基因倒位导致相关遗传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选择的方法。

  • 标签: 纳米孔测序 血友病A 倒位 遗传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家系进行IT15基因的变异分析,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两个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和胎儿绒毛或羊水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和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先证者和家系成员IT15基因(CAG)n的重复数目,并为家系中的3名孕妇提供产前诊断。结果2个家系先证者(CAG)n重复数目大于40,确定为亨廷顿病患者。家系1中另2名家系成员和家系2的另1名家系成员的IT15基因(CAG)n重复数目大于40,携带完全外显的等位基因,但均未发病,为症状前患者。产前基因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中的2名胎儿IT15基因(CAG)n重复数目分别为(16,19)/(18,19),均携带正常的等位基因;家系2胎儿(CAG)n重复数目为(15,41),胎儿携带异常的等位基因。结论对于HD家系成员行IT15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 标签: 亨廷顿病 IT15基因 (CAG)n重复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无创产前诊断EDA基因突变致胎儿外胚层发育不良的病例。该孕妇曾生育过外胚层发育不良患儿,此次停经11周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就诊。采用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cell 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对孕妇及胎儿行无创产前检测,并进行绒毛活检取材术验证。结果显示,孕妇EDA基因c.340C>T(p.Gln114*)为杂合型,胎儿基因型为正常野生型C/C,与绒毛活检取材产前诊断结果一致。提示cfBEST技术可用于外胚层发育不良EDA基因点突变的无创产前诊断。

  • 标签: 外胚层发育不良症 外胚层发育不全蛋白质类 突变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诊断染色体结构异常,为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的疾病提供可靠、实用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和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 CNV-seq)技术对1例患者染色体异常进行诊断与验证。结果患者核型分析结果为16号染色体可能为未知结构异常或16号染色体与其他染色体相互易位,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和CNV-seq分别诊断和验证为染色体16p11.2-p12.2区杂合性缺失。结论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可以作为染色体结构变异检测与诊断的新型技术。

  • 标签: 染色体结构异常 基因组光学图谱 微缺失/重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的临床特点和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患儿的产前超声、临床特点及家族史进行分析。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筛选候选基因变异位点,PCR结合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结果患儿系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极低出生体重儿,代谢性酸中毒,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该患儿PKHD1基因(NM_138694)exon 32:c.3885T>A(p.Tyr1295*)和exon 49:c.7812_7816dupTGATA(p.Thr2606Metfs*63)复合杂合变异,经PCR结合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其母亲携带c.3885T>A变异,其父亲携带c.7812_7816dupTGATA变异。结论PKHD1基因c.3885T>A(p.Tyr1295*)和c.7812_7816dupTGATA(p.Thr2606Metfs*63)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ARPKD患儿的致病原因。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 PKHD1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孔测序对2例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乏症(NC 21-OHD)患者基因诊断的性能及应用。方法2例NC 21-OHD患者于2019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其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和生物学信息分析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对患者检测到的致病性CYP21A2基因变异进行验证。结果患者1平均测序读长12 792 bp,测序深度27.19 ×,携带CYP21A2基因c.293-13C>G/c.844G>T(p.Val282Leu)复合变异。患者2平均测序读长13 123 bp,测序深度21.34 ×,携带CYP21A2基因c.332_339delGAGACTAC(p.Gly111Valfs)/c.844G>T(p.Val282Leu)复合杂合变异。进一步验证显示,例1的c.293-13C>G变异遗传自父亲,c.844G>T(p.Val282Leu)遗传自母亲;例2的c.844G>T(p.Val282Leu)遗传自父亲,c.332_339delGAGACTAC(p.Gly111Valfs)遗传自母亲。2例患者基因检测均符合非经典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表型。结论CYP21A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两例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患者的病因,纳米孔测序为其基因诊断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 标签: 21-羟化酶缺乏症 纳米孔测序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CYP21A2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拷贝数变异分析(CNV-seq)技术在性发育异常(DSD)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5例身材矮小或外阴发育异常的DSD患儿。在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WES)、SRY基因检测的基础上,进行CNV-seq检测以明确病因。结果患儿1和2的社会性别为女性,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WES结果为阴性,CNV-seq结果分别为46,XY,+Y(1.4)和46,XY,-Y(0.75)。其余3例患儿均携带可疑的Y染色体,综合分析发现其核型分别为45,X[60]/46,X,del(Y)(q11.221)[40]、45,X,16qh+[76]/46,X,del(Y)(q11.222),16qh+[24]和45,X[75]/46,XY[25]。结论联合运用CNV-seq等分子遗传学技术明确了46,XY DSD患儿的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及45,X/46,XY DSD患儿可疑Y染色体的性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标签: 性发育异常 拷贝数变异 45,X/46,XY 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拷贝数变异分析
  • 简介:摘要双胎之一消失综合征(VTS)指双胎之一出现自发性消亡的现象,可导致无创产前检测(NIPT)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假阳性率和失败率均升高,是否建议VTS孕妇接受NIPT筛查尚存争议。本文报道1例VTS引起NIPT筛查结果异常的病例,结合文献进一步探讨NIPT在VTS孕妇中应用的可行性。提示VTS可影响NIPT的检测,且其影响至少持续至双胎之一胎儿消亡发生11周以后,提高检测孕周可消除VTS对NIPT检测结果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临床上t(11;22)相互易位核型分布及其携带者的临床特征,为t(11;22)相互易位核型携带者提供遗传咨询和合理的辅助生育意见。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临床上t(11;22)相互易位核型的分布情况和临床特征,并对1例进行纳米孔测序与断裂点分析。结果共获得45例t(11;22)相互易位核型,包括37例外周血染色体易位核型和8例胎儿羊水染色体易位核型。45例t(11;22)相互易位核型共分为7种类型,t(11;22)(q25;q13)例数最多。临床特征包括不良孕产史20例、原发不孕不育12例、t(11;22)携带者7例、正常生育史6例、产检异常者3例和出生异常者1例。纳米孔测序可以精确定位易位断裂点及破坏的基因。结论t(11;22)相互易位的核型分布、临床特征和断裂点精确定位有助于解释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病因,为遗传咨询和辅助生育提供意见。

  • 标签: 相互易位 t(11;22) 纳米孔测序 断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