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在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2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12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组)及梗阻型巨输尿管(10例,梗阻型巨输尿管组)患儿的临床资料。22例患儿均予改良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各项参数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患儿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者。术中出血量为(5.95±1.63)ml,单侧手术时间为(101.69±7.87)min,双侧手术时间为(136.00±7.83)min,留置导尿时间为(5.78±1.06)d,住院时间为(6.65±1.08)d。随访时间为(8.35±2.21)个月,范围在6~12个月。术后2个月内发生发热及尿路感染5例,均予抗感染保守治疗,拔除双J管后未再复发。术后2个月复查膀胱镜,输尿管口形态位置良好,3F输尿管导管经输尿管口逆行置管顺畅,证实输尿管经新输尿管裂孔进入膀胱处无折角;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检查均未见反流。术后6个月复查利尿肾图均未发现梗阻曲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组术后6个月输尿管最大直径、肾盂前后径分别为(8.08±1.78)mm和(16.25±2.83)mm,均较术前(10.08±2.11)mm和(21.08±2.71)mm明显减小;术后6个月肾皮质厚度为(6.96±1.81)mm,较术前(5.93±2.07)mm明显增厚;术后6个月分肾功能为(45.50±2.27)%较术前(42.50±3.03)%明显提高,上述参数前后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梗阻型巨输尿管组术后6个月输尿管最大直径、肾盂前后径分别为(14.70±2.58)mm和(27.80±2.35)mm,均较术前(17.80±2.35)mm和(33.50±3.24)mm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肾皮质厚度为(7.67±2.48)mm,较术前(6.41±2.77)mm明显增厚;术后6个月分肾功能为(38.77±2.91)%较术前(36.04±3.55)%明显提高,上述参数前后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改良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简化了操作流程,避免了切开黏膜隧道下膀胱逼尿肌层,纵向走行的输尿管经新输尿管裂孔进入膀胱处无折角,术后无插管困难,在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中疗效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治疗青少年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福建省立医院采用单孔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治疗的11例青少年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13.5±2.4)岁;体重(49.4±11.2)kg;左侧输尿管狭窄8例,右侧狭窄3例。术前患侧肾盂前后径(3.25±0.69)cm,输尿管最大径(2.25±0.48)cm,患肾皮质厚度(1.34±0.52)cm,分肾功能(36.00±2.86)%。所有患者均行单孔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术中采用耻骨上膀胱入路,建立单孔气膀胱通道,进行输尿管末端游离及裁剪、膀胱黏膜下隧道建立及输尿管末段重新包埋等,完成Politano-Leadbetter输尿管再植术。术后随访患侧肾盂、输尿管扩张迂曲程度及患肾分肾功能变化。结果本组1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5.6±18.5)min,术中出血量(6.8±2.3)ml,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4.5±1.8)d,住院时间(6.2±2.4)d。术后随访时间(13.6±4.3)个月。术后12个月患侧肾盂前后径(2.00±0.45)cm,输尿管最大径(1.18±0.22)cm,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肾皮质厚度(2.17±0.49)cm,分肾功能(44.00±1.4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利尿肾图提示患侧非机械性梗阻或无梗阻曲线。1例术后6周出现泌尿系感染,予拔除双J管后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6、12个月均出现膀胱输尿管Ⅰ度反流,未出现泌尿系感染及腰痛症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家长均对切口满意。结论单孔气膀胱腹腔镜Politano-Leadbetter术治疗青少年原发性梗阻型巨输尿管,可改善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及患肾的分肾功能,克服因青少年耻骨上方膀胱区脂肪垫肥厚、常规气膀胱腹腔镜手术易损伤的困难,手术效果理想,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a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术中缝合Buck's筋膜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同时恢复尿道的海绵体完整包绕,在减少尿道下裂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小儿外科的尿道下裂患儿140例,年龄9~48个月。纳入标准:初次治疗的中段型、远端型尿道下裂不伴或仅伴有轻度的阴茎弯曲(由皮肤、肉膜层、Buck's筋膜牵拉或者轻度海绵体发育不均衡引起的弯曲),适用于TIP技术治疗。排除标准:复发性尿道下裂,中重度阴茎弯曲(由于尿道板较短或者中重度海绵体发育不均衡引起的弯曲),需要分期治疗的病例。患儿均行TIP术治疗,术中均先缝合局部尿道海绵体组织作为新尿道第一覆盖层。根据第二覆盖层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患儿共70例,以Buck's筋膜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B组患儿共70例,以阴茎背侧带蒂肉膜瓣(DDF)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B两组患儿各类型尿道下裂所占比例:A组中段型伴轻度阴茎弯曲(57.1%)、中段型(31.4%)、远端型伴轻度阴茎弯曲(5.7%)、远端型(5.7%);B组中段型伴轻度阴茎弯曲(50%)、中段型(35.7%)、远端型伴轻度阴茎弯曲(8.6%)、远端型(5.7%)。两组患儿尿道下裂各类型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随访,A组中尿道下裂并发症的发生率:尿道瘘(2.9%)、尿道狭窄(2.9%)、阴茎头裂开(0)、伤口感染(0)。B组中尿道下裂并发症的发生率:尿道瘘(11.4%)、尿道狭窄(1.4%)、阴茎头裂开(5.7%) 、伤口感染(1.4%)。尿道瘘、阴茎头裂开发生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uck's筋膜容易游离,血供丰富,组织较厚,并且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在TIP修复尿道下裂手术中,缝合Buck's筋膜作为新尿道第二覆盖层,能恢复尿道海绵体包绕尿道的正常形态,同时恢复了阴茎海绵体及尿道海绵体均有Buck's筋膜覆盖的正常解剖结构,能简单且非常有效地降低术后尿道瘘、阴茎头裂开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