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人群迈达水灌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系统(GAP-36A)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正常值标准。方法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9家医院招募91名健康志愿者,应用迈达水灌注HREM系统(GAP-36A)于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时进行食管测压。食管测压参数包括食管上括约肌(UES)和食管下括约肌(LES)上缘、下缘位置和长度,呼吸反转点(PIP)的位置,UES和LES静息压,以及吞咽相关参数如远端收缩积分(DCI)、4 s完整松弛压(IRP)、远端收缩延迟时间(DL)和UES残余压。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最终纳入87名健康志愿者,男40名,女47名,年龄(范围)为(38.5±14.2)岁(19~65岁)。LES上缘、下缘位置分别为(42.7±2.8)、(45.6±2.8) cm,LES长度为(2.9±0.4) cm,PIP位置为(43.3±2.8) cm,UES上缘、下缘位置分别为(18.1±3.0)、(22.6±2.0) cm,UES长度为(4.8±1.0) cm。LES和UES静息压分别为(17.4±10.7)、(84.1±61.1) mmHg(1 mmHg=0.133 kPa)。固体吞咽的DCI高于水吞咽和黏胶吞咽[(2 512.4±1 448.0) mmHg·s·cm比(2 183.2±1 441.2)、(2 150.8±1 244.8) mmHg·s·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3.74,均P<0.001)。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4 s IRP均低于水吞咽[(4.6±4.1)、(4.9±3.9) mmHg比(5.4±3.9)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2.09,P=0.001、0.037)。水吞咽的DL短于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8.5±1.8) s比(9.8±2.2)、(10.6±2.8) s],黏胶吞咽的DL短于固体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1、-13.91、-4.68,均P<0.001)。水吞咽的UES残余压高于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9.5 mmHg(6.5 mmHg,12.3 mmHg)比8.0 mmHg(4.5 mmHg,11.7 mmHg)、5.5 mmHg(2.0 mmHg,9.3 mmHg)],黏胶吞咽的UES残余压高于固体吞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10.30、6.35,均P<0.001)。结论中国人群迈达水灌注HREM(GAP-36A)系统在静息期、水吞咽、黏胶吞咽和固体吞咽的正常值标准可为国内接受迈达水灌注HREM食管测压检查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水灌注 正常值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upper esophagus,HGMUE)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特点。方法2017年1—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镜中心行常规胃镜检查,胃镜下发现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的177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量表(GERD-Q)评分结果分成2组,即HGMUE组(GERD-Q<8分,n=101)和HGMUE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组(HGMUE+GERD组,GERD-Q≥8分,n=76),对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177例HGMUE患者中,男111例(62.71%)、女66例(37.29%),合并GERD 76例(42.94%)、未合并GERD 101例(57.06%),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54.24%(96/177)],其次为咽部异物感[48.59%(86/177)]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48.59%(86/177)]。HGMUE组中,持续清嗓的发生率最高[42.57%(43/101)],其次为咽部异物感[33.66%(34/101)]和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27.72%(28/101)];HGMUE+GERD组中,烧心、胸痛、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的发生率最高[76.32%(58/76)],其次为持续清嗓[69.74%(53/76)]和咽部异物感[68.42%(52/76)]。共检出177处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斑,胃镜下通常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少数稍凸出周边平面,单发132例(74.58%)、2处病灶38例(21.47%)、3处及3处以上病灶7例(3.95%),小病灶(最大直径<0.5 cm)37处(20.90%)、中等大小病灶(最大直径在0.5~1.0 cm)74处(41.81%)、较大病灶(最大直径>1.0 cm)66处(37.29%)。有30例[16.95%(30/177)]接受了活检组织学检查,胃底腺为主型15例[50.00%(15/30)]、幽门腺为主型8例[26.67%(8/30)]、混合型6例[20.00%(6/30)]、剩余1例[3.33%(1/30)]为鳞状上皮,20例[66.67%(2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10例[33.33%(10/30)]免疫组化H+/K+-ATP酶阴性。结论HGMUE多见于男性患者,可合并亦可不合并GERD,其中合并GERD者更易发生咽喉反流。内镜下胃黏膜异位斑多表现为橘红色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岛状病灶,大多数较平坦,以单发为主,多为中等及较大病灶。组织学分型以胃底腺为主型,免疫组化H+/K+-ATP酶阳性多见,推测酸分泌可能是导致咽喉症状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 咽喉反流 酸分泌
  • 简介:摘要慢性胃炎病情长期反复,难以被完全治愈。现代医学治疗措施多样,如抑酸、胃黏膜保护、促动力、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虽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始终不理想。中医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可发挥整体辨证和多靶点作用的优势,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为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医师需寻找慢性胃炎患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的共通点,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真正做到长期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规避西药的不良反应和中药起效慢等问题,同时更能发挥中医的优势。

  • 标签: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 辨证施治 中成药选择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方法通过ESView平台收集1 970例患者的158 235张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图像(其中包括165例小肠出血患者的3 765张图像),用于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的训练阶段。在验证阶段,用100例小肠出血患者(活动性出血10例、血痂病例31例、黏膜下出血59例)的图像验证该系统识别、诊断小肠出血的能力。结果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的阅片系统可识别小肠出血病灶,并在原胶囊内镜图像上标注;该系统可以显示并标注同一出血病灶的多张图像和同1张图像内多个不同出血病灶;阅片医师利用该系统对100例小肠出血图像的平均阅片时间为(5.23±1.31) min/例,对小肠出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9.00% (95%CI 93.76%~99.95%)。结论基于DCNN的小肠胶囊内镜智能辅助系统对小肠出血的识别灵敏度高,可用于辅助阅片医师识别、诊断小肠出血。

  • 标签: 胶囊内窥镜检查 小肠出血 人工智能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临床诊断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标准,需要结合我国国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IBS的方法,减轻临床症状、缩短发作期、改善生命质量为个体化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提高IBS患者对该病的认知和避免饮食等诱发因素是基础治疗的有效手段。需不断认识上市的新药如利那洛肽、鲁比前列酮等在IBS治疗中的效果,并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探索这些新药对我国IBS患者的疗效。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诊断 治疗 药物
  • 简介:摘要梗阻性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鉴别诊断极其复杂,尤其是肝外梗阻性黄疸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该疾病病变大致可分为原发于胆道的病变和由周围解剖结构异常所致的继发胆道病变,其中因肺癌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临床上甚为罕见。现报道1例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病程中无任何呼吸道症状,最后确诊为肺癌伴胰头旁淋巴结肿大、压迫胆道使周围解剖结构异常所致的继发胆道梗阻性黄疸。

  • 标签: 黄疸 肺肿瘤 鉴别诊断 放射影像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已成为当今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尽管科学家致力于COVID-19的研究,但与公共健康相关的一些关键因素如病毒的传播模式和传染途径等,目前还知之甚少。目前研究提示,除了呼吸道传播,2019新型冠状病毒还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不少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器官损伤。这对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消化系统损害 粪口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收治的251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消化道症状包括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普通型(76例)、重型(65例)和危重型(110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和有无消化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和肝功能指标如TBil、DBil、ALT、AST、ALP、GGT、LDH、白蛋白、球蛋白等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33.9%,85/251)、腹泻(12.0%,30/251)、恶心呕吐(7.6%,19/251)和腹痛(1.2%,3/251)。143例(57.0%)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其中危重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高于普通型和重型患者[75.5%(83/110)比40.8%(31/76)和44.6%(29/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5、16.865,P均<0.01);普通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比例与重型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患者肝功能损伤比例与无消化道症状患者比较[57.8%(67/116)比56.3%(7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者TBil、DBil、ALT、AST、ALP、GGT、LDH、球蛋白水平的中位值,以及TBil水平>34.2 μmol/L、DBil水平>13.6 μmol/L、ALT水平>80 U/L和AST水平>80 U/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3.5 μmol/L、4.9 μmol/L、44.5 U/L、50.0 U/L、64.0 U/L、41.0 U/L、527.0 U/L、33.6 g/L、7.3%(8/110)、7.3%(8/110)、17.3%(19/110)、17.3%(19/110),均高于普通型患者的9.5 μmol/L、2.9 μmol/L、28.5 U/L、28.5 U/L、54.0 U/L、25.5 U/L、225.5 U/L、30.1 g/L、0、0、6.6%(5/76)、2.6%(2/76),以及重型患者的10.4 μmol/L、3.4 μmol/L、30.0 U/L、31.0 U/L、49.0 U/L、25.0 U/L、284.0 U/L、30.7 g/L、0、0、6.2%(4/65)、1.5%(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64、-5.507、-4.000、-6.558、-3.112、-4.333、-4.858、-3.873,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574、9.620;Z=-3.060、-3.850、-3.923、-5.005、-9.495、-7.651、-3.853、-2.725,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确切概率法,χ2=4.425、10.169;P均<0.01);危重型患者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的中位值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分别为85.3 g/L、28.2 g/L、0.8,均低于普通型患者的157.3 g/L、32.3 g/L、1.1,以及重型患者的133.6 g/L、31.6 g/L、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31、-3.647、-4.924、-4.503、-5.283、-3.903,P均<0.01)。有腹泻患者的中位白蛋白水平低于无腹泻患者(28.2 g/L比30.5 g/L),TBil水平>20.0~34.2 μmol/L的患者比例高于无腹泻患者[70.0%(21/30)比10.9%(24/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82, χ2=62.788;P均<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腹痛发生率较低,危重型患者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有无消化道症状与肝功能损伤比例无关,有腹泻症状的患者白蛋白水平更低。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 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