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52例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任务的主要对象,通过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26例,实施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为26例,实施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前例腺增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量、残余尿量。结果比较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前列腺增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量、残余尿量等临床指标变化显著,且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前列腺增生患者予以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方肌肌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方肌肌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P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特征。方法分析2015年至2022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7例前列腺SCNPC(6例为初次诊治,1例为肝转移性前列腺SCNPC)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嗜铬粒素A(CgA)、突触素(Syn)、雄激素受体(AR)、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单纯SCNPC患者中3例血清PSA值正常(参考范围<4 ng/ml),2例轻度升高(5.41、5.56 ng/ml),而2例混合性SCNPC患者血清PSA值平均17.05 ng/ml(11、23.10 ng/ml)。4例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4 ng/ml,平均11.3 ng/ml;其余3例患者PSA为正常范围。前列腺根治切除4例,经尿道切除1例,穿刺活检1例,TNM分期2例pT2,1例pT3,3例pT4,另有肝脏转移病灶穿刺标本1例,分期为M1c。4例根治性标本大体切面灰白色,鱼肉状,质地细腻。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呈片状,巢状分布,伴片状凝固性坏死,瘤细胞密度高,体积较小,胞质稀少,核分裂象和凋亡易见,形态学与肺小细胞癌相似。肿瘤累及被膜、双侧精囊腺、膀胱颈及前列腺尖端,并见神经及脉管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gA(5/7例)、syn(7/7例)阳性表达;AR(6/7例),PSA(5/7例)阴性表达;Ki-67范围60%~90%,平均70%。结论前列腺SCNP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患者血清PSA正常或轻度升高。AR缺失表达,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效果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208例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其中伴腺样分化组78例,单纯尿路上皮癌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伴腺样分化组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67岁。单纯尿路上皮癌组男性105例,女性25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6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伴腺样分化组复发51例(65.4%, 51/78),进展22例(28.2%, 22/78),复发率和进展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分别为38.5%(50/130)和14.6%(19/130),均P<0.05]。伴腺样分化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41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55个月。伴腺样分化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9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54个月。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P=0.030)、伴腺样分化(P=0.003)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伴腺样分化(P=0.036)和淋巴血管侵犯(P=0.01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伴腺样分化(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38)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伴腺样分化(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7)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展的独立因素。结论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有更高的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208例T1期高级别膀胱癌患者的资料,其中伴腺样分化组78例,单纯尿路上皮癌组1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伴腺样分化组男性62例,女性16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67岁。单纯尿路上皮癌组男性105例,女性25例;年龄40~82岁,中位年龄66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结果伴腺样分化组复发51例(65.4%, 51/78),进展22例(28.2%, 22/78),复发率和进展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分别为38.5%(50/130)和14.6%(19/130),均P<0.05]。伴腺样分化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41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55个月。伴腺样分化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39个月,单纯尿路上皮癌组复发患者的中位进展时间为54个月。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P=0.030)、伴腺样分化(P=0.003)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肿瘤复发有关。伴腺样分化(P=0.036)和淋巴血管侵犯(P=0.01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有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伴腺样分化(P=0.001)、淋巴血管侵犯(P=0.038)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伴腺样分化(P=0.007)和淋巴血管侵犯(P=0.037)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展的独立因素。结论T1期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样分化患者有更高的疾病复发和进展风险,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根据具体情况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大鼠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取周龄相似(10~13周)体重相近(340~37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嗜酸乳杆菌组、布拉式酵母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行回肠造口术。分别予嗜酸乳杆菌、布拉式酵母菌及常规饮食不同干预。于第10天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小肠推进率、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DET)和粪便布里斯托(Bristo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并比较3组间菌群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术后第10天布拉氏酵母菌组和嗜酸乳杆菌组体重、PA、ALB均高于对照组[(287.67±20.00) g比(263.67±18.25) g比(231.00±19.56) g、(194.27±6.76) mg/L比(186.00±9.23) mg/L比(166.09±3.77) mg/L、(20.14±2.06) g/L比(19.81±1.91) g/L比(15.67±1.1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51、26.013、11.987,P<0.01);小肠推进率、DET、Bristol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6.16±7.93)%比(42.18±3.73)%比(46.08±5.38)%、(4.50±1.05)比(5.00±1.10)比(7.33±0.82)、(4.45±0.19)比(4.60±0.19)比(5.52±0.26)、(58.28±20.85) ng/L比(51.00±18.10) ng/L比(99.44±41.9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8、13.876、43.382、4.883,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线性判别分析值=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制剂有助于促进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北京地区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症药物(AOM)治疗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髋部脆性骨折患者1 963例,总结其人口学特征,并收集患者入院后30、120、365 d的临床资料,AOM治疗及健康基本补充剂使用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OM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1 963例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住院时年龄65~102(79.3±7.2)岁,≥80岁患者占56.7%(1 113/1 963);男性患者占30.8%(604/1 963),女性患者占69.2%(1 359/1 963);股骨颈骨折8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 077例,股骨粗隆下骨折40例。综合3个时间点,在髋部骨折后1年内,33.0%(648/1 963)的患者接受过AOM治疗,71.0%(1 394/1 963)的患者使用过健康基本补充剂。入院后30、120、365 d患者AOM治疗率分别为23.0%(451/1 963)、17.9%(353/1 963)、21.0%(412/1 963),健康基本补充剂使用率分别为59.0%(1 158/1 963)、45.0%(883/1 963)、38.0%(746/1 9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粗比值比(OR)=0.645,95%可信区间(CI) 0.495~0.840]、男性(粗OR=0.760,95% CI 0.581~0.996)、共管模式(粗OR=3.025,95% CI 0.973~9.405)、居住地农村(粗OR=0.523,95% CI 0.388~0.704)、AOM服用史(粗OR=7.612,95% CI 2.227~26.020)、既往骨质疏松症史(粗OR=5.065,95% CI 3.149~8.147)、骨质疏松评估(粗OR=1.379,95% CI 1.105~2.451)是AOM治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调整后OR=0.618,95% CI 0.488~0.781)、男性(调整后OR=0.716,95% CI 0.565~0.908)、居住地农村(调整后OR=0.492,95% CI 0.375~0.645)是AOM治疗的危险因素;共管模式(调整后OR=2.632,95% CI 1.004~6.897)、AOM服用史(调整后OR=4.870,95% CI 2.080~11.402)、既往骨质疏松症史(调整后OR=4.804,95% CI 3.253~7.096)、骨质疏松评估(调整后OR=1.393,95% CI 1.041~1.862)是AOM治疗的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地区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AOM治疗率偏低。年龄≥80岁、男性、在农村居住的髋部脆性骨折患者治疗率较低,可采取共管模式,术前进行骨质疏松诊断与评估,提高骨质疏松治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