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DDAH2)在早期肺腺癌不同阶段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为肺腺癌精准病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白求恩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62例早期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大部分标本包含1种以上病理类型。按照病理类型分为3组: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8例、原位腺癌(AIS)60例、微浸润腺癌(MIA)、以附壁生长方式为主的浸润性腺癌(LPA)中的浸润性癌(CA)成分55例,选取各样本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DDAH2蛋白在各病理类型病变组织和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TGF-β1、DDAH2蛋白均在正常肺组织上皮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8%(29/62)、98.4%(61/62);在AAH、AIS及CA组织上皮细胞中,TGF-β1、DDAH2蛋白阳性率均依次升高,其中TGF-β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6.7%(3/18)、31.7%(19/60)、70.9%(39/55),DDA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6.6%(12/18)、81.7%(49/60)、90.1%(49/55),各病理类型间二者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GF-β1、DDAH2蛋白在正常肺组织、AAH、AIS及CA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中阳性率均呈依次升高的趋势,其中TGF-β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1.3%(7/62)、61.1%(11/18)、72.3%(44/60)、83.6%(46/55),DDA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0(0/62)、22.2%(4/18)、65.0%(39/60)、98.2%(54/55),各病理类型间二者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肺腺癌病变组织中,上皮细胞TGF-β1与间质成纤维细胞DDAH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21,P=0.011)。结论TGF-β1、DDAH2蛋白在早期肺腺癌各病理类型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趋势可能与病变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望成为辅助诊断早期肺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生物学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宫颈癌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温水足浴、抬高患肢、温针灸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测量2组患者大、小腿周径,同时采用妇科癌症淋巴水肿问卷(GCLQ)、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下肢功能量表(LEFS)对2组患者下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大、小腿周径、GCLQ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大、小腿周径[分别为(34.0±4.5)cm和(30.6±5.3)cm]、GCLQ评分[(2.55±0.61)分]及FIM评分[(100.7±1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显著改善宫颈癌术后患者下肢淋巴水肿,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的临床科研知识、态度及行为,为有针对性提高其临床科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7月在儿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22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医师对临床科研的态度及行为问卷,以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知识为考查知识点,个人访谈提高住院医师自身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其进行知-信-行现况调查。应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使用分类归纳法分析定性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①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临床科研基础知识总成绩为(54.14±23.06)分,以31~60分的人数为最多。②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对临床科研的态度是积极接纳的;100%的规培医师认为临床科研在医师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规范化培训阶段开展临床科研培训是必要的。③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目前对临床科研有行为但并无产出。④规范化培训儿科住院医师希望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临床科研能力。结论规范化培训儿科医师接纳临床科研,但临床科研基础知识水平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其临床科研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5例ENKTL患者资料,按PINK评分分为低、中、高危3组进行近期疗效比较。按治疗方式将Ⅰ~Ⅲ期患者分为单纯放疗组和放疗+化疗组,采用χ2检验进行疗效比较。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确诊时间、临床分期、B症状、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Ki-67、自然杀伤淋巴瘤预后指数(PINK)及治疗方式对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并行log-rank检验,预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45例患者中位年龄51岁;Ⅰ~Ⅱ期39例(86.7%),Ⅲ期4例(8.9%),Ⅳ期2例(4.4%);从首次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3.0个月(1.0~36.0个月),血清EBV-DNA阳性率95.6%(43/45);不同危险度组完全缓解(CR)率、进展(PD)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52,P<0.01;χ2=12.217,P=0.002)。Ⅰ~Ⅲ期43例中,单纯放疗组11例,CR 4例(36.3%),部分缓解(PR)3例(27.3%),PD 4例(36.4%);放疗+化疗组32例,CR 23例(71.9%),PR 4例(12.5%),PD 5例(15.6%),两组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单因素分析提示,PINK评分、B症状与OS有关(χ2=8.140,P=0.017;χ2=5.545,P=0.019);PINK评分、临床分期与PFS有关(χ2=12.517,P=0.002;χ2=10.016,P=0.002);Cox多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4.104,95% CI 1.571~10.725,P=0.004)。结论ENKTL因发病部位特殊,临床确诊时间稍长,EBV-DNA检测阳性率高。有B症状和PINK评分高的患者总体生存差,临床分期晚和PINK评分高的患者PFS时间短;临床分期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INK评分危险分层对患者近期疗效评估有指导意义,对于Ⅳ期患者可采用放化疗结合提高CR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