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北京市多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就诊并符合Sepsis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25例和同时期30例非脓毒症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利用16S rRNA(16S ribosomal RNA)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测序,使用Uparse、Qiime、R及LEfSe软件等分析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变化。结果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慢性基础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肠道菌群多样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肠道菌群结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脓毒症组患者肠道菌群中Negativicutes纲、Selenomonadales目、Veillonellaceae科、Lachnospiraceae科、Faecalibacterium属、Hafnia属、Lachnoclostridium属、Blautia属及Ruminococcus种的菌群丰度明显降低;而Bacilli纲、Coriobacteriia纲、Lactobacillales目、Coriobacteriales目、Clostridiaceae科、Coriobacteriaceae科、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属、Collinsella属及Collinsella_aerofaciens种的菌群丰度明显增加。结论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相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改变;而脓毒症组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改良氧利用率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经自主循环恢复早期阶段的氧代谢的分析。方式分析10例心肺复苏的病人在复苏时的动脉和有关的静脉指数,核算出改良氧使用率,并且实行密切的研究,存活以及死亡组当中的改良氧利用率值在SPSS软件当中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存活组中改良氧利用率值为0.30±0.08;在死亡组中改良氧利用率值为0.70±0.24,具有明显的差异。复苏的结果经行对比,没有任何效果,死亡有三例患者,在这里改良氧利用出现上升趋势,自助循环以及恢复有两名患者,但最终还是死亡,有一名患者改良氧利用逐渐减低,以及超过危险水平,产生了峰值,最后变化到正常值,说明了复苏完成之后恢复看早期几个循环以及代谢的阶段。结论使用改良氧利用率——循环特征对其进行的四个阶段大循环恢复、微循环障碍,细胞氧利用受阻碍、细胞代谢恢复以及补偿组织氧债、恢复标准。改良氧利用率的改变还能够成为病人病重提示标志。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临床罕见的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易误诊的特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初诊为PHNEN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治疗方法以及随访结果,对其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PHNENs多数无症状或仅有腹痛等非特异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很难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鉴别;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是主要诊断依据,长期随访发现部分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肝转移。结论PHNENs是一种极罕见的原发于肝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确诊需要长期的随访支持,临床常见PHNENs不能除外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消融、生长抑素类似物、化疗、靶向等综合治疗可能延长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子代近期和远期健康的影响以及系统评价和比较辅助生殖受孕和自然受孕人群的妊娠结局和子代健康相关结局。方法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NBC)研究是一项覆盖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多中心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6年,CNBC项目陆续在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所医院启动,以家庭为单位纳入研究对象,并在辅助生殖治疗前、胚胎移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以及出生后第42天、6个月、12个月、36个月多个时点采集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结果截至2020年6月,CNBC共纳入27 044个辅助生殖受孕家庭,29 589个自然受孕家庭,CNBC的研究人群中绝大部分为城市居民。在辅助生殖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65.5%和63.7%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3.83±5.52)和(32.38±4.67)岁;女方83.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8%,饮酒率为2.1%。在自然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81.5%和86.5%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2.06±5.09)和(30.40±4.27)岁,女方67.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1%,饮酒率为2.2%。不同地区的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基线特征均有差异。结论CNBC的建立将为研究生命早期遗传、环境因素、遗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相关因素对出生后子代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于实验组患者增加使用踝关节护理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在本次实验中,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生活能力评分基本相同,在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半腱肌评分和股直肌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踝关节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可以实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恢复,实现患者生活能力的明显提升,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胆囊炎患者的相关治疗要点及常规方式,讨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的可用性。方法:研究经讨论后于2022年2月-2023年7月实行,在消化内科现有病例信息中遴选出50份,且所属信息的诊疗结果均为胆囊炎,结合双盲法原则对信息予以组别匹配,研究组、对照组为该研究内执行比较的组别,组内对应的治疗措施分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常规治疗,比较项目以恢复情况、治疗结果为主。结果:研究组经治疗后腹痛、发热等症状的消退速度及白细胞计数在预期内的恢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对该措施价值的认可度及过程中的综合疗效评价,均高于对照组,组内统计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有助于加快胆囊炎患者相关症状缓解的速度,同时患者康复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在治疗持续性胰外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治疗的12例因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外伤或胰腺手术导致持续性胰外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30~65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均行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随访胰瘘复发、新的胰液积聚、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致持续性胰外瘘9例,胰腺外伤致持续性胰外瘘2例,胰腺手术致持续性胰外瘘1例。手术操作时间38~54 min,中位数47 min,均为操作1次成功,置管技术成功率100.0%(12/12)。随访2~29个月,中位数22.5个月。手术后7 d内,所有患者均拔除经皮引流管。1例(8.3%)术后17 d胰瘘复发,考虑支架管堵塞,采用相同方法再次放置支架管后痊愈。术后6个月复查2例(16.7%)支架管脱落,其中1例再次出现假性囊肿(胰瘘复发),观察9个月胰腺假性囊肿逐渐增大至最大径7 cm时,在内镜下放置双猪尾巴引流管痊愈。另1例患者无胰瘘复发或假性囊肿。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新的胰液积聚、发热、出血、感染、器官功能损伤等并发症,无患者死亡。结论经窦道胃支架管置入引流术治疗持续性胰外瘘技术简单、安全、效果好。但长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