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总结对预防合并胎盘异常的中晚期妊娠产后出血患者予以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合并胎盘异常的中晚期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产后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参照组,且子宫坏死、血管损伤、凝血障碍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预防合并胎盘异常的中晚期妊娠产后出血患者予以介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尽可能保全自子宫,预防产后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间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周围性面瘫患者取样71例,皆为我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03月收治,随机分为实验组(n=36,早期针灸治疗)和参照组(n=35,晚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GQOL-74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物质生活(81.24±6.35)分,心理功能(76.74±6.18)分,躯体功能(77.35±6.46)分,社会功能(74.90±6.15),比参照组高,实验组总有效率97.22%(35/36)比参照组80.00%(28/35),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治疗中早期实施针灸治疗可取得理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结核性毁损肺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68例结核性毁损和68例未出现毁损肺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结核性毁损肺患者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毁损肺组不规律抗结核治疗率高于非毁损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P<0.05);毁损肺组耐药率高于非毁损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P<0.01),且毁损肺组耐多药率高于非毁损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P<0.01);毁损肺组中呼吸困难、咯血、消瘦症状明显多于非毁损肺组。68例结核性毁损肺患者耐药率为65.5%。单耐药6.5%,多耐药8.6%,耐多药45.6%,广泛耐药26.9%。结论结核性毁损肺耐药率高,多为耐多药,不规律治疗、耐药、毁损肺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应避免不规律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多模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单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交替分入对照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和试验组(多模镇痛)。对照组仅于手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疼痛明显时自控追加剂量,如疼痛仍无缓解,则追加吗啡皮下注射。试验组做手术切口和缝合切口时采取肋间神经保护的策略,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束后行胸腔镜下肋间神经阻滞,胸腔内喷洒利多卡因,术后予静脉镇痛泵止痛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按压镇痛泵和注射吗啡次数、住院时间及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分别纳入41例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肺段、手术时间等基础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6、12、18、24 h的PHP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0~24 h、24~48 h按压镇痛泵次数和术后0~24 h注射吗啡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后36、48 h的PHPS评分、术后24~48 h注射吗啡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毒麻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后行多模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静脉镇痛泵镇痛,且实施简单,适合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0例间质性肺疾病(ILD)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记录完整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的ILD合并肺癌患者50例。总结ILD合并肺癌影像和病理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肺功能参数、治疗方式等因素对ILD合并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50例ILD合并肺癌患者中,咳嗽、呼吸困难加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8例,36.0%),其次为咯血(16例,32.0%)和胸痛(12例,24.0%)。39例(78.0%)ILD影像特点符合寻常型间质性肺炎。肿瘤多位于中下肺区或胸膜下(29例,58.0%),且多与间质性病变区域重叠(41例,82.0%)。影像表现为团块23例(46.0%),结节18例(36.0%),实变8例(16.0%),胸腔积液1例(2.0%)。ILD合并肺癌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居多(35例,70.0%),尤其是腺癌(21例,42.0%)。50例ILD合并肺癌患者中,不同治疗方式和氧合指数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组(12例)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化疗组(25例)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支持治疗组(13例)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在25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中,氧合指数>338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较氧合指数≤338 mmHg的患者生存期延长。结论ILD合并肺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多见。对于ILD合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且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ILD合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在符合化疗的条件下,选择针对肿瘤的化学治疗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滋阴利肺汤联合西药治疗肺结核患者对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诊的100例肺结核患者为观察样本,随机分组后,常规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联用滋阴利肺汤治疗,对比两组的综合疗效、血清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①观察组的治愈率(22.00%)明显高于常规组(6.00%),X²=5.316,P<0.05,但两组的好转率和未愈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X²=0.040,2.026,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为(11.23±3.57)pg/mL、(9.46±1.74)pg/mL、(10.26±2.09)pg/mL、(11.64±1.86)mg/mL,较常规组均处于较低水平,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t=10.095,14.458,10.196,11.640,P<0.05。结论:滋阴利肺汤联合西药治疗肺结核可取得不错疗效,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下调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衰弱评估及分级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级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患者。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分级组患者采用分级护理方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衰弱评分、COPD评分、90天后病重入院人数和次数、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分级组患者衰弱评分和COPD评分低于常规组;分级组患者90天后病重入院人数和次数低于常规组;分级组护理质量高于常规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衰弱评估及分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