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正常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B/F ratio)对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IOL植入术且角膜B/F ratio(0.78<B/F ratio<0.85)正常的所有白内障患者63例(63眼),分析患者术前Pentacam HR眼前段分析仪测量结果、OA2000生物测量仪检查结果及术后1个月患者的主觉验光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预测误差[PE,PE=术后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SE)-预计术后SE]、平均预测误差(ME)、绝对预测误差(APE,APE=|PE|)、平均绝对误差(MAE)、绝对误差中位数(Med AE)及APE≤0.5 D总占比、APE≤1.0 D总占比分析IOL计算度数的准确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E与B/F ratio的相关性,建立PE与B/F ratio线性回归方程并优化预计术后SE。采用Wilcoxon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优化前后IOL计算度数准确性的变化。结果:术后ME为(-0.09±0.41)D,MAE为(0.31±0.29) D,Med AE为0.24 D,APE≤0.5 D总占比79%,APE≤1.0 D总占比95%。B/F ratio与PE呈负相关(r=-0.27,P=0.035),B/F ratio与PE线性回归方程为:PE=-10.838×B/F ratio+8.8148(R=0.36)。优化后ME为(0±0.38)D,MAE为(0.31±0.23)D,APE≤0.5 D总占比83%,APE≤1.0 D总占比98%。优化后ME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P<0.001)。优化前后MAE、APE≤0.5 D总占比及APE≤1.0 D总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角膜正常B/F ratio白内障患者,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IOL,B/F ratio越大,PE越向近视漂移;反之,向远视漂移。通过B/F ratio与PE的回归公式优化预计术后SE可以提高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IOL度数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后房结构、水平沟到沟间距2与水平角膜直径差异(ΔhSTS2-WTW)对ICL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行V4c型ICL植入术103例(20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屈光状态为等效球镜度(-9.32±2.68)D。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并根据ΔhSTS2-WTW不同分组后进一步分析对拱高的影响及组间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拱高为124~1 180(504.47±188.65)μm,其中非理想拱高30眼(14.78%)。结果提示ΔhSTS2-WTW(β=-0.27,95%CI:-211.50~-65.27,P<0.001)、晶状体矢高(CLR)(β=-0.22,95%CI:-363.18~-78.17,P=0.003)、前房容积(ACV)(β=0.17,95%CI:0.11~2.01,P=0.030)是影响术后拱高的独立因素。分组为:1组ΔhSTS-WTW<-0.1;2组-0.1≤ΔhSTS-WTW<0.3;3组ΔhSTS-WTW≥0.3,3组间非理想拱高比例(χ2=7.77, P=0.020)、拱高(F=11.01, P<0.001)、平均后房角角度(PCA)(F=3.89,P=0.022)及睫状体厚度(CBT)(F=6.26,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内前房深度(iACD)、前房角角度(ACA)、ACV及CL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眼内沟到沟与眼表白到白差异较大时ICL植入术后可能出现非理想拱高,可以结合后房结构选择ICL尺寸,有助于获得理想拱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常角膜白内障患者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B/F Ratio)、中央角膜厚度(CCT)对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和全角膜屈光力(TCRP)一致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正常角膜白内障患者202例的临床资料及术前Pentacam HR眼前段分析仪测量结果,包括瞳孔中央4 mm区域内的角膜SimK、TCRP、B/F Ratio、CCT及SimK和TCRP差异△Km(△Km=SimK-TCRP)。若患者为单眼手术,则取手术眼的检查结果用于统计;若患者为双眼手术,则通过抛投硬币的方法,随机选择1眼的检查结果用于统计。对Pentacam HR眼前段分析仪测量结果中SimK和TCRP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CT、B/F Ratio与△Km相关性,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结果:202例患者角膜SimK、TCRP、△Km、B/F Ratio、CCT分别为(44.45±1.51)D、(44.34±1.59)D、(0.11±0.30)D、(82.04±1.52)%、(537±30)μm。△Km为0 D占比12.4%,SimK与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01)。B/F Ratio、CCT与△Km呈负相关(r=-0.22,P<0.001;r=-0.17,P=0.014);B/F Ratio、CCT与△Km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为:△Km=6.882-6.549×B/F Ratio-0.003×CCT(R2=0.13;F=14.90,P<0.001)。结论:SimK和TCRP之间存在差异,该差异与B/F Ratio、CCT呈负相关。过小的B/F Ratio、CCT会使SimK高于TCRP,从而引起△Km远视漂移。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62例(102只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焦点组,40例(66只眼),植入SN6AD1阶梯渐进性衍射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点组,22例(36只眼),植入SN60WF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视力及视觉质量。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焦点组(t=9.302,11.886,11.494;P均<0.05);单焦点组客观视觉质量参数目标散射指数显著低于多焦点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Strehl比值、9%对比度下的视力均显著高于多焦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渐进性多焦点IOL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裸眼近视力,而非球面单焦点IOL在术后视觉质量方面表现出较早的稳定性及更好的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差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 319例1 319眼术前角膜球面像差进行测量,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面像差分布。所有患眼均采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角膜曲率(Km)值、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Km)值、角膜散光值、角膜后表面散光值和角膜厚度;采用Zernike分析计算以角膜顶点为中心6 mm直径范围内的角膜球面像差值;计算角膜球面像差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各眼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球差的比率。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68.00±11.12)岁,平均角膜球面像差值为(0.34±0.17)μm,波动范围为-0.38~0.99 μm。其中角膜球面像差<0 μm者22眼,占1.67%;角膜球面像差为0~0.4 μm者842眼,占63.84%;角膜球面像差>0.4 μm者455眼,占34.50%。角膜球面像差与患者年龄呈弱正相关(r=0.398,P<0.001);与受检眼角膜Km值、角膜后表面Km值、角膜厚度均呈极弱相关(r=0.129,P<0.001;r=0.240,P<0.001;r=-0.068,P<0.05);与角膜散光或角膜后表面散光之间尚不能认为有相关性(r=-0.025,P=0.365;r=-0.008,P=0.771)。年龄可能影响角膜球面像差。以残余球面像差(0.10±0.05)μm为目标采用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0、-0.20和-0.27 μm)可矫正710眼,占53.83%。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平均角膜球面像差较既往报道值(+0.27 μm)偏大。术前应根据患者个性化的角膜球面像差选择适合的非球面I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