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成像率及诊断率,并与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进行对比。方法连续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孕20~28周的单胎孕妇318例,包括正常组276例与异常组42例,异常组包括11例脊髓栓系胎儿(脊髓栓系组)和31例非脊髓栓系胎儿(非脊髓栓系组),应用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与传统法二维腰骶前突定位法和三维椎体骨骼成像法分别定位胎儿脊髓圆锥并储存图像;由3位高年资医师在离线软件定位胎儿脊髓圆锥,记录每种方法所定位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对比产后结局分析三种方法的成像率和诊断率。结果①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对于正常组和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的成像率结果显示:调整检验水准α′=0.05/4=0.012 5,三种方法在正常组成像率和异常组成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χ2=7.39,P=0.025;χ2=5.32,P=0.070);②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定位正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P=0.284);③运用多个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对比三种方法在异常组胎儿脊髓圆锥位置的诊断率,其中脊髓栓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543),而非脊髓栓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P=0.008)。结论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在评估胎儿脊髓圆锥位置上具有较高的成像率和诊断率,当非脊髓栓系原因如脊柱或肋骨畸形等干扰定位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时,三维超声寰枢椎间隙法较传统二维和三维超声定位法更有优势,不易出现定位错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NGT)人群在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从2007至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CNDMDS)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筛选出血糖资料齐全的NGT人群22 302人,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负荷后2 h血糖(2hPG)和空腹血糖的差值绝对值反映血糖变化幅度,比较不同变化幅度之间代谢指标的差异及MS的患病率。作为CNDMDS的一部分,陕西省共3 247人在2007至2008年完成了基线调查,在回顾性队列中到2016至2017年,共有资料齐全的NGT人群678人纳入验证分析。依据横断面研究数据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血糖变化幅度的切点结果将人群二分组,比较两组随访9年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χ²检验比较不同组别临床特征和代谢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分组对MS患病率及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将22 302人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进行4分位分组,其中Q1组(<0.45 mmol/L,5 593名)、Q2组(0.45~0.93 mmol/L,5 603名)、Q3组(0.94~1.60 mmol/L,5 636名)、Q4组(>1.60 mmol/L,5 470名),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随着血糖变化幅度的增大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MS患病率和10年冠心病为中高风险的人群比例也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大是患MS的危险因素。以MS和10年冠心病为中高风险作为结局变量,以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作为自变量,血糖变化幅度的切点均为1.09 mmol/L。在回顾性队列678名NGT人群中,血糖变化幅度较小组(血糖变化幅度≤1.09 mmol/L)和血糖变化幅度较大组(血糖变化幅度>1.09 mmol/L)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7.2%(28/388)和13.1%(38/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1.09 mmol/L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运动和糖尿病家族史后,RR值为1.829(95%CI为1.079~3.101,P=0.025)。结论NGT人群中,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大,是患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