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接受2髂螺钉(second sacralalar-iliac,S2AI)固定术后随访期间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并分析与PI变化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80例接受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且至少随访2年的DS患者病历资料,男30例(37.5%)、女50例(62.5%),年龄为(55.3±16.2)岁(范围38~73岁),随访时间为(34.6±8.7)个月(范围24~96个月)。根据术后即刻PI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两组:PI降低<5°或升高(PI稳定组),共31例,男29例(93.5%)、女2例(6.5%),年龄(59.4±11.3)岁;PI下降>5°(PI活动组),共49例,男1例(2.0%)、女48例(98.0%),年龄(51.7±12.9)岁。在手术前后及术后2年测量以下影像学参数: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tilt,PT)、PI-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并记录患者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P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I稳定组31例(38.8%),PI从45.7°±11.4°降至45.3°±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49例(61.2%)为PI活动组,PI从51.6°±14.5°下降至40.9°±14.0°。末次随访时PI活动组中24例(49%)PI恢复(PI恢复组),增加幅度>5°;余25例(51%)无增加(PI保持组),平均ΔPI变化为-4.2°。分层分析显示PI恢复组与PI保持组的ΔPI、术后PI、术后PT和年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PI、术后PI、术后PT、术后PI-LL与末次随访时的ΔPI明显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PI是相关因素(OR=0.87,P=0.024)。结论DS患者应用S2AI螺钉固定技术进行骨盆固定术后即刻超过50%患者会发生PI下降,在术后至少2年的随访期间发生PI明显改变的患者中49%的患者存在PI恢复。较低的术前PI、术后PI和PT与PI的恢复密切相关。

  • 标签: 脊柱侧凸 骨盆 骶髂关节 骨螺丝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后路矫形中,采取单第2骶椎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的适应证,并且探究此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1例应用S2AI固定技术进行后路脊柱矫形融合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8.8±16.8)岁(范围12~60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全脊柱正位、位X线片以及全脊柱CT,根据Gertzbein & Robbins评分法评价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探究描述患者采取S2AI固定技术的原因,并且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及疗效评价差异。结果11例中9例患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伴骨盆倾斜,另外2例为既往脊柱术后医源性后凸畸形患者。11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5)个月(范围6~30个月)。7例患者单置入S2AI螺钉,4例置入S2AI螺钉,3例患者联合置入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或髂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共置入35枚螺钉,术后CT示30枚为A级,5枚为B级,螺钉位置均良好,术前凸Cobb角87.2°(5.3°,150.5°),CB为13.6 mm(2.2 mm,91.7 mm),SPO为30.7°(0.6°,57.5°),RK为27.6°(14.2°,128.3°);术后即刻凸Cobb角25.4°(4.9°,84.1°),CB为8.2 mm(3.1 mm,63.2 mm),SPO为12.1°(0.9°,27.0°),RK为8.4°(4.1°,57.8°)。术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失衡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形态有较好的维持。11例中均无SEP以及MEP信号改变或者丢失,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余患者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断棒断钉,螺钉松动等。结论需行骨盆固定的患者若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胸腰椎大段椎体无法置钉,但需保持植入物密度;②行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时单枚S2AI螺钉的置入无法有效的分散腰部的应力;③行复杂腰部畸形翻修手术时需要获取牢固内固定时,运用同枚S2AI固定技术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供坚强固定,有效地矫正畸形,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矫形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骶椎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治疗,中均采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的影像学观察指标为凸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凸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的凸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t检验。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凸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Z=3.015,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94,P=0.797;Z=0.603,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90,P=0.519;Z=0.000,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4,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74,P=0.945;Z=0.271,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的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结论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凸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骨盆 骨螺丝
  • 作者: 钱至恺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刘臻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17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钱至恺现调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凸后路选择性融合以"远端触及椎-1"为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20年3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的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凸患者103例,其中LIV为远端触及椎(last touching vertebra,LTV)者45例(触及椎组)、"LTV-1"者58例(触及椎-1组),随访时间≥2年。于术后2年使用脊柱凸研究协会22项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术后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2年摄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凸Cobb角、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LIV倾斜角、LIV下位椎间盘成角、LIV偏移、LIV下位椎体偏移、LTV/LIV旋转程度、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矢状面平衡;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年时触及椎组与触及椎-1组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0.2%±11.1%与55.3%±14.1%;冠状面平衡分别为(3.5±9.8) mm与(4.9±10.6) mm,矢状面平衡分别为(-15.5±18.1) mm与(-19.6±22.6)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1,P=0.085;t=-0.70,P=0.489;t=0.99,P=0.324);两组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分别为2.2%(1/45)和8.6%(5/58),主弯矫正显著丢失并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为13.3%(6/45)和25.9%(15/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169;χ2=2.45,P=0.117)。触及椎-1组有力学相关并发症者19例,与无并发症者(39例)相比术前冠状面平衡更大[(23.9±9.5) mm、(14.6±11.5) mm,t=3.06,P=0.003)],LIV倾斜角更大(29.2°±3.7°、25.3°±5.3°,t=2.85,P=0.006),LTV旋转程度更高[1.0(1,1)级、0.6(0,1)级,Z=-2.97,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前冠状面平衡较大是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凸矫形中LIV选择LTV或"LTV-1"均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正、矢状面平衡及较低的力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术前冠状面平衡>17.0 mm或者LIV倾斜角>25.3°的患者,选择"LTV-1"作为LIV时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部半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长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长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部半椎体(LSHV)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骶部 骨盆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脊柱畸形(ASD)患者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与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C2-FH)以及固定的关系,为ASD患者术前决策和术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至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的34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远端有无固定至骶骨将纳入的ASD患者分为两组:固定组(16例)和非固定组(18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位X线片上评估的脊柱骨盆参数,并记录PJK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ASD患者34例,其中男3例,女31例,年龄(58±6)岁,随访(2.9±1.0)年(2.0~4.0年)。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的年龄、随访时间等一般情况及各项脊柱骨盆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组术后即刻的C2-FH小于非固定组[(-69.46±30.85)mm比(-31.62±15.31)mm,P<0.001]。固定的患者中半数(8/16)发生PJK,而髂未固定组仅有4例(4/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末次随访时,两组C2-FH均>-20 mm且均接近于-15 mm(P=0.976),说明两组C2-FH均发生了代偿。由于髂以及大部分腰椎的固定,两组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与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为了代偿C2-FH,末次随访时胸椎后凸(TK)和颈椎前凸(CL)均较术后即刻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2-FH<-2 cm和固定是ASD患者术后发生PJK的高风险因素。建议在决策和矫正手术时应同时考虑整体矢状面的平衡和固定两方面因素,而非仅关注脊柱骨盆参数。

  • 标签: 脊柱 成人脊柱畸形 矢状面平衡 颈2-股骨头中心位移 近端交界性后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行后路矫形融合中选择不同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后路矫形融合治疗34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9例,女5例;年龄(17.1±4.3)岁(范围12~30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远端固定椎选择的节段分为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即LIV位于SSV,共22例;SSV-1组,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共12例。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记录患者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参数及SRS-2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SV组与SSV-1组患者术后GK矫正率分别为42.8%±7.6%和43.2%±8.4%(t=0.151,P=0.881),末次随访时GK矫正丢失率分别为1.2%±5.2%和3.9%±7.2%(t=0.767,P=0.449)。其余影像学参数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SV-1组患者的SRS-22功能维度为(4.1±0.6)分,明显高于SSV组的(3.7±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P=0.028),余各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SSV组3例(13.6%)患者发生DJK,SSV-1组2例(16.7%)发生DJK,两组DJK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812)。结论对于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与远端融合至SSV相比,固定至SSV-1可在保留腰椎活动度的同时获得相似的矢状面矫形效果,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术后发生DJK的风险。因此,推荐将SSV-1作为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理想远端固定椎。

  • 标签: Scheuermann病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后柱截骨(posterior column osteotomy,PCO)治疗类"Lenke 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凸的矫形机制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9年9月行PCO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腰椎先天性脊柱凸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3.9±11.7)岁(范围14~48岁);分节不良8例,形成障碍5例,混合型3例;平均行PCO手术节段5.3个。中置入椎弓根螺钉后行PCO手术,去除突、韧带及上、下关节突,置入矫形棒矫正畸形。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弯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畸形角(deformity angle,DA)、固定节段椎间隙矫正角(disc correction angle,DCA)、上端固定椎上方椎间盘角(disc angle above 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DAAU)、下端固定椎间盘成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disc angle,LDA),上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US)、下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slope,LS)、下端固定椎偏移(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offset,LO),以及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腰段交界性后凸角(thoracic junctional kyphosis,TJK)等矢状面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脊柱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结果1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69±7.65)个月(范围12~36个月)。冠状面DA为26.74°±10.59°,矢状面DA为14.70°±11.63°。术前腰椎凸Cobb角为51.19°±12.91°,术后为23.25°±12.85°,末次随访为24.26°±13.19°,术后凸矫正率为57.17%±16.31%。DAAU、LDA、US、LS及LO手术后均获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矢状面参数中LL术前为33.69°±14.01°,术后增加至44.28°±10.07°,末次随访为41.97°±6.69°;TJK术前为29.02°±20.74°,术后改善至16.20°±12.62°,末次随访为16.07°±13.33°;TK术前为13.41°±12.37°,术后改善至23.52°±8.10°,末次随访为24.21°±7.39°;其余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自我形象和心理状况维度评分较术前有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457,P<0.001;t=14.726,P<0.001),余各维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脊柱后柱截骨治疗类"Lenke5型"腰椎先天性脊柱凸可获得满意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椎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半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半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半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半椎体位于脊柱两,5例(38.5%)位于脊柱同。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凸Cobb角和远端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F近端=31.249,F远端=93.830,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t近端=6.888,t远端=10.954,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F=4.137,P=0.024)。T1~S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F=11.187,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t=3.355,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 标签: 胸椎 腰椎 躯干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凸(AIS)后路矫形时是否可以将上固定椎(UIV)选择在上端椎(UEV)下方一个椎体。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选择性后路融合的Lenke 5C型AIS患者28例,其中男4例,女24例,年龄为(15.0±2.0)岁;Risser征2~5级。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下列影像学参数:胸弯、腰弯Cobb角、UIV和下固定椎(LIV)的偏移(translation)及倾斜角(tilt)、胸弯和腰弯顶椎偏移(AVT)、冠状面平衡。根据末次随访时患者是否出现近端失代偿分为失代偿组和未失代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和脊柱凸研究协会问卷(SRS-22)评分。结果6例(21.4%)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近端失代偿。失代偿与无失代偿两组患者的Risser分级(3.8±1.0比3.6±1.6)、术前胸弯Cobb角(25.8°±2.2°比26.3°±6.4°)、主弯Cobb角(43.7°±3.4°比45.2°±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近端失代偿患者的术前腰弯/胸弯顶椎偏移比值(L-T AVT)显著较大(6.3±1.3比4.0±2.0,P=0.048)。结论对于Lenke 5C型AIS患者,若术前胸弯Cobb角>15°,Risser>2级,术前腰弯/胸弯顶椎偏移比值较小,可将UIV设计为UEV下方一个椎体,并不增加近端失代偿风险却可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上固定椎 上端椎 近端失代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1A和2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中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治疗Lenke 1A型(45例)和Lenke 2A型(40例)共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女70例,男15例;手术时年龄为(14.4±2.2)岁(范围10~18岁);随访至少2年。LIV均选择为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近端1个椎体(LSTV-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凸Cobb角、胸弯长度、顶椎位置、LIV旋转及偏移骶骨正中线(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等指标。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分为两组,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enke 1A和2A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85例AIS患者随访时间为(37.8±16.3)个月(范围24~95个月),主胸弯Cobb角为51.9°±6.8°(范围42°~85°)。末次随访时36例(42.4%)患者未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Lenke 1A型患者,融合至LSTV-1出现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730,P=0.005)、长胸弯(t=1.930,P=0.030)、胸弯顶椎位置偏低(t=1.734,P=0.04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319,P=0.013;t=3.288,P=0.001)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29,P=0.046)。Lenke 2A型患者,远端固定至LSTV-1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246,P=0.01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534,P=0.008;t=1.972,P=0.028)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02,P=0.048)。结论对于骨龄未成熟、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及冠状面失平衡的Lenke 1A/2A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较大;长胸弯伴低位顶椎也是Lenke 1A型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低骨龄、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冠状面失平衡、弯型不典型(长胸弯伴低位顶椎)的Lenke1A/2A型患者,LIV应选择为LSTV,其余患者远端可安全地融合至LSTV-1。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并探讨相应的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手术治疗的19例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部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9.6±5.2)岁,通过术后规律的随访评估患儿矫形效果、内固定在位情况,记录出现断棒的时间及位置,并测量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等指标,分析相应的翻修手术方案及效果。结果在随访过程中共有3例患儿发生了断棒,因此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部畸形术后断棒的发生率为15.8%(3/19)。依据3例患儿各自的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并行脊柱单纯后路翻修手术,其中,最关键的步骤为髂关节缺损处的充分植骨融合。在翻修手术后,有2例患儿的凸Cobb角得到改善(91.5°比47.5°,49.0°比28.0°),1例患儿的冠状面平衡得到改善(40.3 mm比24.3 mm),且均无并发症的再发生。结论合并骶骨发育不良的腰部畸形患儿术后断棒的发生比较常见,这可能与其独特的畸形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个性化的翻修策略和髂关节缺损处的充分植骨融合将保证翻修术后脊柱平衡的重建与维持。

  • 标签: 骨疾病,发育性 骶骨发育不良 腰骶部畸形 断棒 翻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TLIF手术治疗33例伴DISH的LSS患者病历资料,男15例,女18例;年龄(65.1±11.2)岁(范围50~70岁);腰椎固定节段(1.45±0.42)个(范围1~3个)。选取同期性别、年龄(范围3岁内)及手术固定节段匹配不伴DISH的33例LSS患者作为对照,年龄(67.3±13.6)岁(范围50~70岁)。临床疗效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矢状位测量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术前椎间盘退变程度,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前骨密度、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中融合节段数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H组患者术前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为(3.82±0.64)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3.20±0.95)分(t=3.109,P=0.002),而腰椎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DISH组(腰椎前凸角37.4°±8.5° vs. 45.2°±12.2°,t=3.013,P=0.003;下腰椎前凸角18.3°±3.9° vs. 21.9°±5.4°,t=3.104,P=0.002)。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明显增加,但随访期间DISH组腰椎前凸角、腰椎局部前凸角及下腰椎前凸角均有明显矫正丢失。末次随访时DISH组腰椎前凸角(43.6°±9.7° vs. 50.1°±10.2°,t=2.652,P=0.010)、腰椎局部前凸角(17.4°±6.5° vs. 22.7°±7.2°,t=3.138,P=0.002)及下腰椎前凸角(19.1°±4.7° vs. 22.9°±5.2°,t=2.540,P=0.013)均明显低于非DISH组。末次随访时DISH组中12例发生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SH组(36.3% vs. 12.1%,χ2=5.280,P=0.022)。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ODI及腰部、下肢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 0.05),但DISH组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t=2.862,P=0.005)。结论相比非DISH的LSS患者,伴有DISH的LSS患者TLIF术后易发生融合器沉降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丢失;且末次随访时伴DISH的LSS患者腰痛VAS评分明显高于非DISH组。

  • 标签: 骨肥厚,弥漫性特发性骨骼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节障碍型先天性脊柱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患者的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美学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分节障碍型C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摄正、位全脊柱X线片,以及自然站立位背部及前屈位的大体照片。大体照片测量以下7个美学指标:肩部面积指数1(shoulder area index 1,SAI1)、肩部面积指数2(shoulder area index 2,SAI2)、腰部面积指数(lumbar area index,LAI)、肩角(shoulder angle,α1)、腋窝角(axilla angle,α2)、左右腰角差(right and left waist angle difference,RLWAD)和剃刀背指数(hump index);同时在患者术前X线片上测量7个影像学指标:影像肩高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 difference,RSHD)、T1倾斜(T1 tilt)、第一肋角(first rib angle,FRA)、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肋骨交点高度差(clavicle-rib cage intersection,CRCI)、锁骨胸腔角度差(clavicle chest cage angle difference,CCAD)和Cobb角(Cobb angle)。对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LAI与CCAD有明显相关性(P=0.020),但其相关系数仅为-0.44。SAI1与各影像学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范围为-0.17~0.53,其中与RSHD、T1倾斜、FRA、CA、CRCI呈明显相关。SAI2与各影像学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16~0.53,其中与RSHD、CA、CRCI呈明显相关,但所有相关系数均低于0.6。其余美学指标与影像学指标的相关系数也均低于0.6。结论影像学指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分节障碍型CS患者的美学外观,在评估患者整体外观时应将美学指标作为重要的评价组成部分。

  • 标签: 胸椎 先天畸形 脊柱侧凸 人体测量术 美学
  • 简介:摘要:“减”政策的提出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学情及学习兴趣为核心,科学设计教学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实现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减轻学习压力与负担.另外,在主动学习中能够让学生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够重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与应用力度不足,未能跟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双减 初中数学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骨骺评分(TOCI)作为Risser征的补充指标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凸(AIS)患儿生长潜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5月至2014年5月于南京鼓楼医院门诊接受支具治疗的49例女性AIS患儿为研究对象,于每次随访时拍摄的全脊柱正位X线片及左手正位X线片上测量TOCI评分、Risser征及指骨骨龄评分(DSA),随访间隔为4~6个月。记录患儿每次随访时的实足年龄和纵向身高等一般资料,据此计算患儿每次随访时的身高生长速率(HV)。所得结果与TOCI评分和Risser征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TOCI评分与Risser征、DSA评分均呈显著相关(r=0.962、0.813,均P<0.01)。Risser征与DSA评分亦有明显相关性(r=0.822,P<0.01)。处于Risser征0、1级的TOCI评分与DSA评分的相关程度高于Risser征与DSA评分的相关程度(0.918比0.792,P<0.01)。随访处于TOCI 5的HV为(7.1±2.1)cm/年,显著高于处于其他TOCI评分的HV(均P<0.01)。结论TOCI 5提示AIS患儿具有较高的身高生长速率和生长潜能。TOCI评分可用于预测AIS患儿生长潜能并可作为Risser征的补充指标应用于临床,且其预测能力可能优于Risser征。

  • 标签: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拇指骨骺评分 Risser征 指骨骨龄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凸(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腰椎前凸角(LL)、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平衡(SVA)。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健康调查问卷简表(SF-36)。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38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60±6)岁,平均随访(31±10)个月。其中B型24例,C型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截骨方式、随访时间、术前CI、LL、GK、SVA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B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4°±19°,术后降至19°±7°(t=8.496,P<0.001),末次随访时为19°±6°,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657,P=0.518);C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3°±9°,术后降至21°±4°(t=13.53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1°±5°,亦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186,P=0.856)。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B型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恢复优于C型组(t=-2.401、-2.659,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总分、心理功能总分、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伴B型和C型冠状面失衡的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伴B型冠状面失平衡的D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改善更好。

  • 标签: 退变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失衡 矫形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整体形态与平衡(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GAP)评分和根据我国健康中老年人群矢状面形态纠正后的GAP(M-GAP)评分在我国成人退变性脊柱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66例年龄50~70岁AD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53例;年龄(60.2±7.1)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及趋势卡方检验分析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作用。另收集67名年龄(58.2±5.4)岁(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其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将SS、LL和GT相对PI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将所得回归公式替换GAP评分中所定义的理想矢状面参数计算公式,得到M-GAP评分。再进一步分析M-GAP评分对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作用。结果中国50~70岁健康志愿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参考值中SS、LL和GT相对PI的线性回归方程为:SS=0.40×PI+12、LL=0.46×PI+22和GT=0.46×PI-5。GAP评分评估结果为"协调"者16例(24.2%)、"中等不协调"者32例(48.5%)和"严重不协调"者18例(27.3%),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8%(3/16)、12.5%(4/32)和22.2%(4/18)。不同GAP评分结果患者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3),且发生率与评分结果无线性关系(χ2=5.022,P=0.822);M-GAP评分结果为"协调"者32例(48.5%)、"中等不协调"者25例(37.9%)及"严重不协调"者9例(13.6%),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2/32)、24.0%(6/25)和30%(3/9)。M-GAP评分不同组间术后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且不同评分结果间力学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线性上升趋势(χ2=0.093,P=0.034)。结论GAP评分对于ADS矫形术后力学并发症的预测能力较差,根据中国健康志愿者矢状面形态修正后的GAP(M-GAP)评分可较好地适用于ADS患者。

  • 标签: 成年人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矫形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凸6例,先天性脊柱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18.750,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OR=5.750,P=0.046)、主弯Cobb角>90°(OR=4.444,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OR=6.533,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OR=35.477,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髓损伤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