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保肛手术的原则是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基础上尽量保存肛门括约肌功能。由于肿瘤位置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骨盆深部操作困难,易造成组织游离不确切,肿瘤下缘定位不准,组织牵拉过度,远端直肠切除过多等缺点,且腹壁辅助切口疼痛影响术后康复。精准功能保肛术(PPS)借助刘氏经肛微创切除系统,在经腹手术中尽量保留左结肠动脉及盆腔自主神经,经肛手术中依靠透明螺纹扩肛器在开放直视的清晰视野下进行肿瘤下缘的测量、定位与切除。肠管离断后,标本经肛取出,避免腹壁切口。肠道支撑器撑托结肠残端,并与肛管行手工垂直褥式缝合全层肠管后放置特制肛管,无需常规预防性造瘘。PPS术同时解决了精准切除和功能保肛两大难题。
简介:摘要目的虽然目前腹腔镜下的三角吻合和重叠式三角吻合术已逐步应用于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但其疗效对比评估却并未在已发表文献中提及。故本研究探讨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在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2017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入组标准:(1)年龄为18~75岁;(2)体质指数(BMI)18.5~30 kg/m2;(3)术前结肠镜病理证实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近段的结肠腺癌。排除标准:(1)结直肠多原发癌;(2)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未控制或控制不佳者;(3)伴有严重肠梗阻患者;(4)左侧横结肠癌及结肠脾曲部位腺癌;(5)经胸腹盆部增强CT发现肝脏、肺及其余脏器的远处转移者。根据以上标准,共115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入组。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重叠式三角吻合组(60例)和传统三角吻合组(55例)。比较并分析腹腔镜下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重叠式三角吻合组6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7.3±10.4)岁,BMI为(25.0±3.1)kg/m2。传统三角吻合组5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56.7±9.9)岁,BMI为(24.4±2.9)kg/m2。两组的性别、年龄、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TNM分期、术前腹部手术史、术前新辅助化疗史以及术前营养状况的指标(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及白蛋白等)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R0切除,无中转开腹及转为腹腔外吻合患者。重叠式三角吻合组消化道重建时间少于传统三角吻合组[(15.1±1.7)min比(15.9±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P=0.042)。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肿瘤大小、近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重叠式三角吻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5±0.5)d比(1.7±0.5)d,t=-2.028,P=0.045]和首次排粪时间[(3.1±0.6)d比(3.4±0.7)d,t=-2.095,P=0.039]均短于传统三角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叠式三角吻合组与传统三角吻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4/60)和7.3%(4/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898)。其中重叠式三角吻合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腹腔内感染;传统三角吻合组3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均无肠梗阻、腹腔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及再次手术患者。结论腹腔镜下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与传统三角吻合技术相比,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且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7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243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12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8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5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34例,女509例;平均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25~89岁。所有患者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将P<0.1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1 2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直肠癌前切除术。1 243例患者,219例行预防性造口,1 024例未行预防性造口。1 243例患者中,7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32%(70/1 243)。其中A级漏19例[27.1%(19/70)],B级漏15例[21.4%(15/70)],C级漏36例[51.4%(36/70)]。(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病理学M分期是影响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χ2=8.518,6.548,10.834,4.501,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50,1.949,95%可信区间为1.281~3.952,1.142~3.324,P<0.05)。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449,95%可信区间为0.201~1.001,P<0.05)。行预防性造口和未行预防性造口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分级影响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4.3%(1/7),未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5.6%(35/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P<0.05)。结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男性、术中出血量较大患者,建议行预防性造口,从而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