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滑膜肉瘤是一种起源未定的具有间质和上皮双相分化的软组织肉瘤类型,好发于年轻人四肢大关节附近的深部软组织。原发于消化管道的滑膜肉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35岁女性体的原发滑膜肉瘤,镜下表现为单相梭形细胞亚型,SYT断裂探针检测结果阳性。原发滑膜肉瘤罕见,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合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导管腺瘤(ESG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观察3例ESGDA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ESGDA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范围63~75岁,病变均位于食管下段。镜下观察:肿瘤由扩张的管或囊腔组成,管及囊腔衬覆双层上皮结构,腔缘内层上皮柱状、多层排列、上皮细胞嗜酸性变、局部呈乳头状突起。管与囊腔周围包绕一层连续的基底细胞层,肿瘤背景富含浸润的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形态温和,异型性轻微。免疫组织化学:内层上皮细胞弥漫强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DOG1、CD117,不表达诸多黏蛋白,外层基底细胞表达CK5/6、p63、p40、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论ESGDA是一种罕见的食管良性腺上皮源性肿瘤,好发于食管下段,易误诊为食管囊肿、腺癌或唾液型肿瘤,认识并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型内翻性增生性息肉(GIH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并观察3例GIHP内镜下及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GIHP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33~66岁,病变分别位于体、底及胃窦-幽门处。内镜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可见中央小脐凹。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由黏膜层向黏膜下层反向生长,形成特征性的内翻性组织学形态,低倍镜下整体呈现花瓶样外观。病变边缘可见黏膜肌层被增生的黏膜上皮组织包绕形成衣领样或夹心饼干样结构。增生的上皮包括:小凹上皮、腺体及幽门腺体,间质内可见平滑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病变内上皮成分相应表达MUC5AC、MUC6、MUC2等抗体,平滑肌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其中1例黏膜下病变腺体合并有上皮的异型增生。结论GIHP是一种罕见的息肉类型,易误诊为深在性囊性胃炎、肌瘤、高分化管状腺癌等,同时其与腺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认识其存在、熟悉相应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涎型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CCC)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8至2021年诊断的7例CCC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EWSR1基因断裂重组情况。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5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范围32~71岁(中位年龄50岁),肿瘤分布于腭部、舌根部、声门下、右颌下及鼻咽部。镜下肿瘤组织呈浸润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排列呈实性片状、巢状或梁状;肿瘤细胞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间质可见显著的玻璃样变,部分病例局灶亦可见促纤维增生性间质。肿瘤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及鳞状上皮标志物(CKpan、CK5/6、p63及p40),不表达肌上皮标志物(平滑肌肌动蛋白、Calpon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CD10);FISH检测结果显示EWSR1基因断裂重组。随访时间8~33个月,6例患者无瘤生存,仅1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涎型CCC是一种罕见的涎上皮源性肿瘤,需要与多种含有透明细胞的涎肿瘤相鉴别,熟悉其组织形态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必要时行分子遗传学检查可避免误诊。肿瘤总体生物学行为惰性,预后良好。

  • 标签: 涎腺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