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监测腹腔压力对腹腔高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7 ICU的100例腹腔高压重症患者,通过间接测量膀胱压的方法监测其腹腔压力,测量患者病情平稳时30°卧位、45°卧位和平卧位时的腹腔压力,记录不同体位下患者腹内压的单次测量数据,体位更换后休息15 min进行另一种体位测量。结果100例重症腹腔高压患者在平卧位、30°卧位和45°卧位所测量的腹腔压力分别为(19.18±3.95)、(23.40±3.87)、(28.17±3.60)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卧位所监测的腹腔压力均低于30°卧位和45°卧位所监测的腹腔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卧位vs. 30°卧位,P<0.01;平卧位vs. 45°卧位,P<0.01);30°卧位和45°卧位所监测的腹腔压力高出平卧位1~2个等级,且不论腹腔高压的重症患者腹腔压力处于何种等级,随着床头抬高角度的增加,腹腔压数值越来越高。结论腹腔高压重症患者不同体位监测腹腔压力存在差异,平卧位监测腹腔压力数据不能作为临床决策的依据,患者实际体位监测腹腔压力更能反映患者真实情况,可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相对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

  • 标签: 体位 腹腔高压 重症患者 腹腔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采取不同卧位对生命体征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肠瘘全麻术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等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正常经鼻自主呼吸后进行卧位更换。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A组为平卧位;B组为床头抬高15°卧位;C组为床头抬高30°卧位;D组为床头抬高45°卧位;E组为床头抬高15~45°卧位,开始将床头摇至15°,2 h后将床头摇至30°,再2 h后将床头摇至45°。5组患者卧位固定后,在患者主诉不适时或体位自行改变。比较5组卧位坚持时间、不舒症状和腹部切口疼痛程度。结果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15°卧位与30°卧位坚持时间较长,分别为(72.27±12.41)min和(69.37±9.10)min,5种不同卧位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患者腰部疼痛人数较少,切口无痛患者较多,5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经鼻正常自主呼吸患者,术后6 h内采取15°、30°卧位可延长患者坚持卧位时间,减少腹部切口疼痛、腰部酸痛发生率,且减少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概率。

  • 标签: 肠瘘 体位 腹部手术 全麻 术后 舒适度
  • 简介:摘要腹腔内高压会导致肠系膜动脉灌注减少,使静脉回流受阻,肠道水肿致胃肠功能减退,而肠道排空的延迟易引起肠道水肿,进一步使腹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随着人们对肠道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及肠道屏障功能重要性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在腹腔高压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总结对合并腹腔高压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管理,执行肠内营养实施的规范化流程,评估营养风险、计算目标摄入量、动态监测腹内压,从而能够保证患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营养指标及预后。

  • 标签: 综述 腹腔高压 肠内营养 重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临床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患者血栓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提供护理经验。方法总结1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行ECMO治疗时合并深静脉附壁血栓的护理。要加强体外生命支持监测,重视血栓评估、监测、预防及处理,给予充分营养支持,指导正确的康复锻炼,加强心理护理等。结果患者未发生不可逆血栓相关性并发症,并于治疗62 d康复出院。结论患者虽发生深静脉附壁血栓,但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和个体化的护理,未造成其他不可逆的并发症,为该类患者的救护提供经验。

  • 标签: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深静脉附壁血栓 体外膜肺氧合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和45°角度在腹部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至拔管时间和舒适度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SICU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的腹部术后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1例与B组33例,研究过程中A组1例,B组3例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终止治疗。最终选取A组30例,B组30例患者。A组治疗期间抬高床头角度为30°,B组治疗期间抬高床头角度为45°。2组在撤机期间均使用床头角度卡测量床头高度。比较2组患者撤机期间舒适度(改良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撤机至拔管时间、误吸率、插管时间、压疮率、拔管后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结果患者撤机至拔管时间、撤机期间氧合指数、撤机期间舒适度评分A组分别为117.50(45.25,189.00) min、348.20 ± 59.72 mmHg(1 mmHg=0.133 kPa)、1.00(1.00,2.00)分,B组分别为30.00(13.50,42.75) min、314.60 ± 67.13 mmHg(1 mmHg=0.133 kPa)、3.00(2.00,3.0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411、-4.806,t值为2.048,P<0.05或0.01)。结论腹部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期间床头抬高30°能够缩短患者撤机至拔管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改善患者撤机期间舒适度,可作为腹部术后患者早期撤机辅助干预措施之一。

  • 标签: 机械通气 撤机 床头角度 护理
  • 简介:摘要重症患儿普遍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会降低免疫力,造成生长发育停滞、感染增加、病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早期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患儿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重症患儿早期肠内营养现状、不耐受相关症状、耐受性监测以及流程化管理进行综述。

  • 标签: 综述 重症患儿 早期肠内营养 耐受性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个体化运动处方在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8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ICU的重症患者120例,依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物理治疗和四肢被动、主动功能锻炼运动方案;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执行功能锻炼医嘱,每日早查房后由医生和护士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当日病情进行评估后下达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医嘱,包括功能锻炼项目及要求、剂量和频率,由专职护士执行。采用ICU获得性肌无力评价量表(MRC)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观察两组肠内营养期间不耐受情况和肠内营养喂养中断次数、营养指标,比较两组住ICU时间。结果干预168、366 h后,观察组患者MR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胀、胃潴留发生例次、不耐受总例数和喂养中断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25.28±5.42) d,对照组为(27.94±5.6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运动处方方案功能锻炼干预策略,有利于重症患者提高肌力,改善重症患者营养指标,避免体重指数快速下降,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和喂养中断次数,保证肠内营养连续实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 标签: 运动处方 功能锻炼 个体化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规范化流程对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肠内营养规范化流程对重症患者干预效果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9年5月3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肠内营养规范化流程可以提高重症患者第7天热卡达标率[OR=8.18,95%CI(4.91,11.45),P<0.01],减少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OR=0.36,95%CI(0.23,0.57),P<0.01],但肠内营养规范化流程在缩短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和降低病死率并未显示明显优势,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规范化流程可以有效提高重症患者第7天热卡达标率,减少胃肠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但不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降低病死率,尚需开展深入研究进行验证。

  • 标签: 重症患者 肠内营养 流程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